正文

走,去看几所院子(4)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这就是东城区东棉花胡同15号院内的极品门楼。

这美女一般的砖雕门楼,拱型门洞,冲天牌楼式的上顶,仅用以勾边的纹饰就有缠枝牡丹、菩提珠、万字图、云头、盘肠、海水江涯、百合、莲叶等十来种,端的是杨妃起舞,环佩叮咚,步步换景,款款出彩!金刚墙以上布满砖雕,镌以花卉走兽,加上顶部栏板的暗八仙图案,整个拱门砖雕,布局严谨细密,凹凸使用得当,设计之妙曼、做工之精细,令人震惊。设计者真是独具匠心,他一反寻常门楼比两侧边墙前凸的做法,而让这一门楼凹进一块,呈内敛式结构,却让两侧房屋前凸延伸,变张扬为含蓄,深得婉约深致的曼妙。同时,这又给门楼多提供出可资发挥的两侧墙面,容以较洗练的砖雕人物和百宝图案,从而更加烘托出正面的精细。还值得一提的是,两侧墙角处理为圆角,在上下纹饰的配合下,让人想起西式楼房的圆柱,便又增添了几许柔媚的意思。此外,这一设计还进一步增其坚固性,至今,这里虽早已沦为大杂院,但几十年的岁月并未使它在磕磕碰碰中豁牙露齿,看来,这圆型设计居功不小。

站在这座把砖雕运用到极致的拱门前,真让人叹为观止。

它在此院中其实是第三层门,从街上先进一层大门,然后又有一层垂花门,再后是它。从披满砖雕的券门进去,里面则是敞亮的后院。我看此院的二门,是双连脊的“大号”垂花门,可惜四周已被人用砖砌成墙,成了住人的房屋,只有超常的门脊还透露着往昔的遗韵。

素雅的民居(前拐棒胡同某宅)

朝阳门内南小街路西最北头是前拐棒胡同,胡同东口紧贴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这所1号小院,在街上很是显眼。它现在南、东两面的院墙都表露在明处,从外面就能看出,这是一处非常完整的民居小院。

经验告诉我,能不能一窥院内风景,也是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事。赶上院里人宽容,你便可以一次看个够,若是遇上“警惕性”过高的主儿,那算你不顺,切记脸皮要厚,人家说什么,甭回嘴,走人就是了。但最好是笑脸先行,主动跟人家打招呼:“您好!”“这院真漂亮!”“忙着哪?”。此乃“寻城厚黑学”,很灵验,我以此大法不但感动过大妈搬凳子让我登高拍摄、引发得小妹领路指点,因缘帮衬时,还得遇全院老少围拢来大聊北京老事儿,另有香茶解渴呢!当然,灰溜溜做鼠窜状也是有的,甚至吵起来,想想关老爷走过麦城、秦叔宝卖过黄骠马,这算个啥?

那天巧了,就像我在观赏美术馆东街慈禧侄女宅的时候一样,院子是个机关用房,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主人大概都在屋里开会呢——正好!

从蛮子门进去,迎面是个标准的贴山影壁,大体完整。往左一瞥,嘿,风景来了:卸掉的屏门口里,一丛青竹展现在眼前,湛青碧绿,让人神情一爽!左手一侧,是一溜南房,按老年间规矩,这不是书房就是下人住的地方。条石散水完整无损,门窗是改造过的,但坎墙依旧,简练的棋盘心干净素雅,前面没有任何杂物,这很难得。

没有垂花门,主人用的是砖檐四扇屏门,青竹在侧,很文气。从屏门进去,是三合有房的方方正正一个小院,屏门左边那段短墙最让我激赏,清水墙斜砖砌心,真是别出心裁!旧时盖房,没有什么工程师,全凭领头的瓦匠出谋划策,越是见多识广的师傅,越是能给房主人造出漂亮房子来。(图9前拐棒胡同某宅内墙)

正是初冬,院心里藤罗架上只剩萧索的枝条,几株干枯的葫芦蔓条仍在缠着一棵落了叶的小树,葫芦已被摘走,失去芳华的叶子依然不离不弃。北屋堂前一左一右挺立着的柏树倒是保持着绿色,这决不是旧物。松柏之类,不是阳宅里种的东西,放在这儿,太不是地方了。这里,按说要种石榴或是丁香的,长不高,不会遮挡室内采光,同时又有花可赏。“榴生百子”,人们是要讨这个吉利的。

正房东侧天井处有过道,可以通往后院。那里还应该有一排后罩房。这是一个简练的四合院,寻常人家,有这么一个院子,已是其乐融融的了。

看几件老宅门的希罕物儿(民康胡同新文化街牛街清真寺)

有几样东西现在越来越不容易见到了,它们是:拴马桩、上马石、象眼和泰山石敢当。

旧京胡同里看到马匹甚而骆驼是极为寻常的。一直到“大跃进”期间我上小学的时候,在我家那条很小的胡同里,还来过驼队呢。那么,人进院,牲口放哪?——拴在院门口,这就需要拴马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