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巷名伶遗踪(3)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俞菊笙生于北京,是张二奎的弟子,后又改习武生。他主持春台班,开创了以武生挑班唱大轴的先河。这位爷的脾气可不小,他敢在慈禧太后面前摔脸盆!他把不少花脸戏都改成武生扮相,名戏《挑华车》就是他首创俊扮的武生戏,后世还就沿袭下来,抢了花脸的饭碗。俞派影响巨大,后来的杨小楼,尚和玉都是他的传人。俞振庭承其父,也是武生,剽悍勇猛,《金钱豹》最为叫好。他更出色的本事是经营戏班,斌庆社就是他的。在社里,他首创了男女同班合演和演唱夜场戏。1912年天桥兴起之初,他搭起的芦席“振华大戏棚”,是天桥第一个演出京剧的场所。那之后,才有了别的投资者的跟进。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10岁起在他的斌庆社搭班,是俞振庭关照培养出来的。但俞振庭挥霍无度,57岁时已混到难以度日的地步,幸亏故旧多,同行们“搭桌戏”挣钱救济他。1939年,他病逝在百顺胡同40号。

想当初,俞氏故居所在地的40号该是胡同中最景气的院子了。如今,院里被搭建的小房弄的太满了,但“船破有底”,格局尚在,阔大的院子尽头那座两层楼尤其让人眼前一亮,我从院子西墙外去拍摄,更觉出它非同一般。从胡同里匆匆走过的人们,很难发现这个院里居然存在着那么严整堂皇的砖楼,即便是一院凌乱的厨房、小棚,也不掩其夺目的风韵!它挺立在院子尽头,像玉树临风的一位美人。

百顺胡同东边则是王瑶卿、王凤卿兄弟的故居。

从珠市口煤市街南口进去,路西第一条胡同,就是我们要找的培英胡同,它恰在著名餐馆丰泽园的背后。胡同里很幽静,约摸百步之远,路南一个凹进去的类似小巷的地方就是20号院所在地。北京胡同里这样闲置的凹处已不多了,你看,地上的土路嵌着大小不一的石板,一种古朴扑面迎来。尽头处右侧就是王瑶卿、王凤卿兄弟俩的故宅了,门楼很大,漆早已脱离尽净,但还很完整。这大门实际上是开在院的腰部的,进院就看出,里面包括南北两个院子。北院是王瑶卿的故宅,院很轩敞,种了不少盆花,杂物散乱,最显眼的是浓绿的葡萄架。北房三间,另有厢房,廊柱门窗还都是老样子,檐下正中还能看出挂过匾的痕迹。王凤卿故宅在南院,走过一条窄窄的过道,就能看到又一个整齐的小门楼,里面是个方正严谨的院子,方砖铺地,红漆门柱,四围的房子被精心维修过,看了让人既亲切,又舒服。

王瑶卿(1881-1954)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长子,在戏界威望甚高,人称“通天教主”。他是近代京剧史上起过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如果仅以名角来看待,则是对他的一种轻视。梅兰芳曾经诚恳地说过,自己所作的,只是王瑶卿先生的延续。(图5.宣武区培英胡同20号王瑶卿故居)

在王瑶卿之前,京剧一直以生角为主,旦角只是配角,而王瑶卿使这种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他以自身艺术水平的渊博精湛,在舞台上突破了以往京剧行当的严格分工界限,融汇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创造出旦行的新行当——花衫。他的革新创造,开扩了旦行演员的新道路,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否则,京剧舞台可要减色不少啊!

可以说,从清末进入民国的京剧,有了王瑶卿的开创性艺术成就,才有了后来旦角风光摇曳的局面。

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都受业于他,程玉菁、赵桐珊和一批女演员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华慧麟、王玉蓉、杜近芳等均在他的指导下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张君秋、荀令香及中国戏校的学生刘秀荣、谢锐青等亦从王受业。

可以说,四大名旦掀起的京剧旦角热潮,是从培英胡同发端的。此为王瑶卿最了不起的地方。今天的所有旦角演员,都该感谢他。(图6王凤卿故居)

王凤卿和梅兰芳是长期合作的搭档,演出常在前门外煤市街天和会馆文明园,那里距离他们两位的家居都不远,是北京的一所老戏园,有一副舞台楹联却有新意:

“强弱本俄顷,愿同胞爱国正宗,此日漫谈天下事;

古今无常理,结团体文明进步,他年都是戏中人。”

如今,这兄弟俩都已作古,他们的后人还生活在院中,这在我所寻访的所有梨园故宅中是仅见的。南院里凤卿先生的儿媳非常和善,老人从容向我数着往事,说自己从嫁入王家,转眼四十余年矣。

院子极静,时有鸽阵掠过,这便是北京胡同的格调,悠然绵长,亘古如一。

铁树斜街北麓有武生泰斗杨小楼的故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