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迪–比尔定律

浪潮之巅 作者:吴军


摩尔定律给所有的计算机消费者带来一个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等18个月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买。要真是这样简单的话,计算机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需要买计算机的人会多等几个月,已经有计算机的人也没有动力更新计算机。其他的IT产品也是如此。IT行业也就成了传统行业,没有什么发展了。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上的个人微机销量在持续增长。2004年,英特尔公司估计,5年内,即到2009年,世界上PC(包括个人机和小型服务器)的销量会增长60%,远远高于经济的增长。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过去的5年里,虽然有金融危机,虽然有3G手机和iPad这样的掌上设备对PC机市场的冲击,PC机(包括服务器)的销量还是增长了50%。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主动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界把它总结成安迪–比尔定律,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比尔就是大家熟知的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过去的30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10年前快了100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而且,过去整个视窗操作系统不过十几兆字节大小,现在要几千兆字节,应用软件也是如此。虽然新的软件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强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绝对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因此,一台10年前的计算机能装多少应用程序,现在的也不过装这么多,虽然硬盘的容量增加了1?000倍。更糟糕的是,用户发现,如果不更新计算机,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就用不了,连上网也是个问题。当然,吃掉用户计算机性能的不仅是微软公司一家,而是所有的软件公司。而10年前买得起的车却照样可以跑。

这种现象,乍一看像是微软等公司在和大家作对。实际上,盖茨本人和其他厂商也不想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搞得这么大。据李开复介绍,从本意上,盖茨等人也希望把软件做快做小。盖茨自己就多次说,他过去搞的BASIC只有几十KB,你们(微软工程师们)搞一个.NET就要几百MB,其中一定可以优化。当然,我们知道微软现在的.NET比20年前的BASIC功能要强的多,但是否强了一万倍,恐怕没有人这么认为。这说明,现在软件开发人员不再像20年前那样精打细算了。我们知道,当年的BASIC解释器是用汇编语言写成的,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否则在早期的IBM–PC上根本运行不了。但是,要求软件工程师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工作效率是极低的,而且写出的程序可读性很差,不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也无法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功能。今天,由于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等等。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为了节省软件工程师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时间,编程的语言越来越好用,同时效率却越来越低。比如,今天的Java就比C++效率低得多,C++又比20年前的C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样功能的软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资源多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

虽然用户很是反感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了,但是在IT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的。举个例子,到2005上半年,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不能面市,从英特尔到惠普、戴尔等整机厂商,再到Marvell和Seagate等外设厂商,全部销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用户没有更新计算机的需求。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20%到40%。2005年底,微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Vista终于上市了,当然微软自己的业绩和股票马上得到提升,萧条了一年多的英特尔也在今年初扭转了颓势,当然惠普和戴尔也同时得到增长。2006年,这3家公司的股票都有大幅度上涨。接下来,不出大家意外,又轮到硬盘、内存和其他计算机芯片的厂商开始复苏了。Vista相比前一个版本XP,也许多提供了20%的功能,但是它的内存使用几乎要翻两番,CPU使用要翻一番,这样,除非是新机器,否则无法运行Vista。由于Vista实在太慢加上没有给用户带来实际的好处,很多用户选择了使用原来的操作系统XP。但是很快的,微软和其他软件开发商逐渐减少对XP系统的支持,这样就逼着用户更新机器。四年后的2009年,微软又发布了Windows 7。而在中国以外的国家,Windows XP几乎见不到了,2009年底,全世界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更新PC的周期。这一年,又是微软、惠普、几家外设公司,以及外设芯片上Marvell等公司业绩非常好的一年。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Seagate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对用户来讲,现在买一台能用的计算机和10年前买一台当时能用的计算机,花出去的钱是差不多的,如果不是“中国制造”促使计算机降价,还会因为通货膨胀在绝对价格上略有提高。当然,微软和其他软件开发商在吃掉大部分硬件提升好处的同时,或多或少地会给用户带来一些新东西。因此,人们把这个时期的PC产业的格局描述成WinTel,即Windows加上Intel。

如果说在美国,始于30年前的信息革命是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那么在亚洲,主流则是手机和移动通信。今天的手机处理器一般都有两个部件,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一个与微机处理器类似的通用处理器(CPU)。今天,一个中档手机的计算性能,超过了5年前的个人微机,而且还按着摩尔定律预计的速度在增长。虽然在手机行业,到2008年还没有一个类似微软的通用操作系统公司存在,但是手机制造商自己、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加在一起,起到了微软的作用。它们在提供新的但是越来越消耗资源的服务,使得用户不得不几年更新一次手机。

到2008年后,全世界手机和移动通信的格局又几乎回到了当年的WinTel格局。Google的Android渐渐起到了当年微软Windows的作用,而高通、博通和Marvell这一大两小的基于ARM的手机芯片公司起到了当年英特尔和AMD的作用。也许这个格局可以描述成AndArm。而在Android以外的主要手机操作系统,无论是苹果的OS,还是诺基亚的Symbian,都是Android的兄弟,它们源于同一个内核Unix/Linux。如果说上一次PC的产业链从操作系统,到芯片,再到微机还是自然形成的,这一次,Google干脆主动将手机产业链整合起来,搞了一个Android联盟,在这里面除了Android操作系统和上述的芯片厂商,还有主要的手机厂商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及HTC。从PC到手机,安迪–比尔定律照样适用。2008年底上市的HTC第一代Android手机G1主频只有600MHz,2010年初它为Google制造的Nexus One超薄手机主频达到了1GHz,即1?000MHz,不到18个月速度基本上翻了一番,但是现在G1已经慢得很不好用了。

就这样,安迪–比尔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领域的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