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节:打造中国科研的“奥运军团”(2)

揭秘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梦工场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几年前,在杨振宁先生的八十寿宴上,面对来贺的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先生感慨道:中国让十数亿人脱贫致富,这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在座的各位倘若也有意愿为此做一些贡献,那就“多来几趟中国吧”。当时听后感触良多。

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经验看来,有些国际型人才能够发挥出明星效应,他们就像磁场,可以吸引更多的才智之士,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我们鼓励那些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大师级人物将治学之道传授给本土人才——惟其如此,国内的优秀人才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具备国际化眼光、积累国际化经验、掌握国际化方法、发挥更广泛的影响。

一流的教练未必能培育出超一流的弟子——但至少还有机会——三流的教练则肯定培育不出超一流的精英。所以,打造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国家队,首先要招揽那些在全球学界声名显赫、业绩斐然的高水平教练。

在回国创立研究院之初,我们便发下宏愿,要把国内外计算机科学界最杰出的人招至北京——于是张亚勤回来了。在他们的率领下,微软亚洲研究院从小到大、从平凡到神奇、从默默无闻到小有成绩……然而我时常在想,未来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必将取得更伟大的成就,但那不会只是因为开复和亚勤,不会是因为我和洪小文,而是因为在研究院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光芒将由他们放射。

培育教练比培育运动员更重要

一支高科技领域的“奥运队”是否具备强大而持久的竞技能力,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高水平教练的培训机制。如果我们能够建成有利于释放人才能量的生态圈,那么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激烈竞争的环境能够加速人才的进步。我们要把本土人才放到国际舞台上,以此来催化其成熟。在2004年的ACMSIGIR(国际信息检索年会)上总共接纳了58篇来自全球、代表信息检索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7篇论文被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超过此次大会入选论文总数的10%。更值得庆贺的是,2008年在洪小文博士的领导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在SIGIR,SIGGRAPH,WWW大会上各有8篇论文被大会选中——值得一提的,取得这些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大多来自国内而且非常年轻,有些甚至在发表论文时还是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正是在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发挥潜能的生态圈中由“学子”进化为“学者”,由“本土型人才”进化为“国际型人才”。终有一天,他们会完成由“运动员”到“教练”的角色嬗变。

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2004年时任主任研究员的张黔博士入选“TR 100”,这一荣誉是《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经严格的审查程序、面向全球评选出的100名杰出学者。TR 100的入选者年龄须在35岁以下,且他们的研究将对未来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张黔是在1999年7月加盟研究院的。仅仅用了5年,这个中国女孩子就已成为全球多媒体网络、无线通信及网络等科研领域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像张黔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才华、进而扬名世界的研究院的青年学者还有很多。据悉,《MIT Technology Review》已经评选出2008年的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学者,网络多媒体组的研究主管华先胜研究员名列其中。可以说,研究院有很多这样冉冉升起的青年学者,他们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财富,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总有一天,他们的成就会超过他们当年在研究院的导师。

当前,微软亚洲研究院要再向前大幅跨进,就更需要大胆引进国际化人才——我们位于北京知春路的实验室已接收了30多名国外专家,他们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日本,有的此前供职于微软雷德蒙研究院,有的曾是SGI公司CTO、计算机通讯成就奖获得者……可以试想一下,这些人将对年轻研究员们产生何种影响——总之我希望,他们不单会把其知识、经验和技能转注给本土人才,还会把精神与方法留下;而师从其学习的青年人中,也一定会有人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地,“昨日的学徒”将成长为“今日的专家”、“明日的良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