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节:TechFest:我们的技术节(2)

揭秘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梦工场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鲍尔默在两三个人的陪同下来了。没有前呼后拥,和普通的观众并没有太大不同,他很随和的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了我面前。

我要给鲍尔默做的演示是photo2search,其内容是用户用手机拍下照片,把照片上传到服务器并匹配与之最相似的图片,从而得到和照片拍摄内容相关的信息。举个实际中的例子来说吧,你用手机拍下路边某餐馆,系统将该照片和其他图片进行分析匹配后,便能够知道该餐馆的名字,还可以将餐馆的优惠活动,甚至当天特价菜品等信息发送到你的手机上。你只需摁了几下手指,便很方便的得到了想要的信息。

演示中,我输入预先准备的查询图片——这是一张天安门的照片,系统立即返回了数据库中所有和天安门相关的图片。鲍尔默很快便理解了这项技术的主要功能,非常兴奋的谈起了他的看法,包括潜在的商业用途,微软哪些产品中可以运用该技术等等。他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观点让我非常佩服,也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增强了把研究转变为现实的信心。

这次技术节上,我还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细节。为了了解什么样的演示最受欢迎,组织者在每个展台前放上了一台刷卡机,你如果对某项技术感兴趣,就在该刷卡机上刷下自己的门卡,以此作为最后的人数统计,并且会在技术节结束后把你看过的所有演示信息通过email给你。另外,会场内还装备了一台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每个演示的刷卡数。

于是,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出现了,研究员们休息时便三三两两的端着咖啡,到这里来看自己的排名情况。也因此出现了排名之争,继而衍生出各种各样提高排名的方法。比如,有人会费尽心思将自己的展区布置成小型电影院的模样,还有人准备了小礼品以“贿赂”参观者。我们一边学习别人布置展台的经验一边也想了很多方法,租了大屏幕显示器,并请专业设计师设计了精美的海报,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努力终归没有白费,第二年,也就是2007年,在所有来自中国的演示项目中,我们拿到了刷卡量第一!

上CNN了

技术节的第一天叫做Public Day,即“公开日”。这是面对媒体的宣传活动,并会邀请一些学校的教授和其他公司的高层前来参加。公司会从参加技术节的所有Demo中挑选出一些参加Public Day上的公开演示。

2007年,我的项目被选中参加Public Day。这对我来说是更大的考验,意味着不能出任何的差错,意味着将要面对记者的采访,当然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项目。

今年的演示延续了上一年的工作,即用手机拍摄照片来进行搜索,但这次不仅可以支持更大规模的数据库,返回的结果也有了很大改进。在这次演示里,我们使用了百万量级的图片数据,基本上可以覆盖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区域。虽然数据规模更大了,但是系统的查询时间并没有增加,基本上在几秒内就可以得到结果,在手机使用中这已经是可以接受的性能。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使用了分布式的系统来处理查询,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谢幸在2007年微软技术节上向观众做Photo2Search演示)

Public Day那天,CNN、BBC、Seattle Times (《西雅图时报》)、路透社等各大媒体都派出了记者参加,也能看到来自中国的记者,如《计算机世界》、《互联网周刊》等等。通常记者的采访是这样的:一人负责拍摄,另一个人手持话筒,边看演示边提问题。整个采访过程时间并不长,这就需要我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让他们看懂演示的技术,又要把其中的关键点讲述得简洁清楚。就这样,记者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一天下来,我已经记不清楚我接待了多少位记者、做了多少遍演示。

第二天,我刚打开邮箱就发现同学给我发的Email,“你上CNN了!”我很惊讶,连忙打开CNN的网页,赫然发现我做演示的照片出现在当日科技版的头条新闻里,标题是“TechFest Explores Future Technologies”。新闻里这样写到:“Lost in Seattle with nothing but a camera phone? Just snap a picture of a nearby building, send off the photo to a database and soon you'll get back a map and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you are. (在西雅图走失了?什么都没有,随身只剩下一个可拍照的手机?没关系,只要拍下一张周围建筑物的照片,把它传到数据库,一回你就能得到你所在地的地图和信息了)” 我的经理马维英看后开玩笑的对我说,很多人千方百计想上CNN还上不了呢。随后,沈向洋院长也写信来打趣我说“你看起来很帅!”技术节一结束,我立即将这些报道转发给为了这个演示一起努力工作的同事和学生,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2008年3月,西雅图春寒料峭,我和我的同事们又一次来到了技术节,又一次拿到了中国参演项目中的点击量冠军。

我们是一群科学顽童

现在再回头说说,为什么说技术节就好像是一个全公司的创意市集呢?

细细比较起来,两者还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每个参加技术节的研究员们就好像市集上的摊主,每个展位就是他们的“摊位”;市集上的摊主们出售的是自己的看家宝贝,研究员们展出的是自己引以为豪的技术;正如摊主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卖出商品一样,研究员们参加技术节也不只是为了做秀或扩大知名度,促使他们来到这里的动力主要是源于对技术本身的热爱与激情。正是由于这种热爱与激情,使得这里没有年龄的差异,没有级别的高低,这里只有一群热衷于科学的顽童,每一次的脑力激荡中总会闪现灵感的火花。

费曼说,科学是很好玩的游戏。这句话改变了很多人对科学的刻板态度。同样的,技术节也改变了我做研究的态度,研究也应该是很好玩的游戏,只有对事物保持好奇、怀疑、钻研、动手实验的态度,只有保持一颗具有创造力与激情的心灵,只有把自己的技术看作犹如自己孩子般的热爱,才能在做研究中享受创造的乐趣,才有可能体会到成功的兴奋与喜悦。

每一次的技术节,我都被这种气氛感染着,也在这个环境里成长着。从第一张朴素到不起眼的自画海报,到现在的借助专业设计;从第一次的通篇背诵讲稿,到现在的交流自如侃侃而谈;从刚开始站在展台上的紧张不安,到现在面对记者时的成熟老练……是一年又一年的技术节造就并见证了这一切。

作者介绍:

谢幸,江西南昌人,15岁离家,求学于中国科大少年班。自认既非英雄,亦非神童,然勤能补拙,并幸得良师。24岁博士毕业,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于互联网搜索组任研究员,发表论文数十篇。忙里偷闲间,尤喜阅读与收集,平日里流连方寸,神游书海,乐此不疲。偶能偷得几日浮生,寄情山水,实为平生快事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