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2)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作者:熊焰


由此就形成了耐克鞋的国际分工产业链:由中国企业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而技术研发、广告宣传、全球营销网络搭建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工作,仍放在美国本土完成。到中国来的其他跨国企业,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惠普等,也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来中国设厂或找代工。

当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注意到了中国的这种优势,纷纷到这里抢滩时,中国的各类制造型企业就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地……中国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世界工厂”。

但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正如前面的寓言所讲,无论中国承担着多少产品的生产制造,也无论这些产品卖到了世界多少个国家,其实都只是一直在扮演故事中的那个“保姆”角色而已:打工妹所做的工作,究其实质不过是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简单家务”而已,并没有和这家的主人学到足以安身立命的技术本领;她所精心照料的“孩子”可能的确是一个金娃娃,但终究只是为别人带来巨大收益,而她所取得的回报,连全部收益的零头都不到。

就是这样一份要付很多辛苦,也并无多大收益的“保姆”工作,如今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雇主”方面的不断责难。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不发达国家加入了竞争,中国企业所得的报酬在竞相压价中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欧美等国还在不断指责中国企业在以低价“倾销”自己的产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受到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投诉和贸易报复也越来越多。

清醒地自我审视,就会发现中国实际上只是戴着一顶“世界工厂”的冠冕,做着为全世界“大户人家”打工的保姆工作而已。而这顶沉重的冠冕,已经把走在路上的中国压弯了腰。

二、“工厂”还是“车间”

1. 谁是制造业“霸主”

在中国之前,曾有三个国家被先后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英国、美国、日本。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田园社会一样,也是一个有着“静谧的乡村、憨厚朴实的乡民、哞哞欢叫的牛羊”场景的农业国家。18世纪后半叶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迈入工业化行列,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依靠发达的工业实力,英国迅速对外扩张,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从加拿大到阿根廷,从恒河到刚果河,19世纪的英国几乎拥有了占地球总面积四分之一大小的殖民地,就如英国当时一首民歌中所唱到的:“太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照耀英国的领地。”

当时的英国几乎控制了全世界的原材料市场,世界各国都在为英国提供廉价的工业原料;而英国制造出的产品,又销往了全世界。在整个19世纪前70年里,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近1/2。由此,英国成为第一个被人们冠以“世界工厂”的国家。

机遇不会永远偏袒一个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日不落帝国”头顶的太阳也开始向西偏沉,英国的制造业霸主地位被昂首崛起的美国所代替。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为便于在广袤的领土上进行产品贸易,开始大力发展运输业。运河、铁路的修建把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使市场分工协作成为可能,工业随之迅速发展,美国从一个农业国家逐渐向工业化国家转变。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欧洲各国纷纷向美国购买各类产品,美国则加大工厂机器的开动。到1945年,美国拥有了整个西方世界工业产量的60%以及对外贸易总额的1/3,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制造业新“霸主”,也成为了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