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色星期一束缚了金融政策

日美货币谈判:内幕20年 作者:(日)泷田洋一


1987年10月19日发生了世界性的大股灾,史称“黑色星期一”。纽约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下跌508美元,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大跌幅。仅此一天的下跌幅度就高达22.8%,远远超出1929年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12.8%的跌幅。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退职的时候对行天说,“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行天本人也回忆,“大家的头脑里首先反应出来的就是1929年的大股灾”。

关于这次暴跌的原因,美国后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报告。最有名的报告是在1988年1月8日向里根总统提出的《布雷迪报告》。后来成为财政部长的尼古拉斯?布雷迪(Nicholas Brady)曾任美国有名的投资银行迪龙?里德公司的首脑,他经过两个月的调查后,发表了这篇报告。

报告书将暴跌的原因归纳为三个。①远因,②直接导火索,③加速要因。

①远因如美国的贸易赤字和经常收支赤字,②直接导火索是迅速增加的贸易赤字、上调利率、TOB(公开收购股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增税立法措施等,所有这些因素发挥出了相乘效果,③作为加速要因,机构投资者为进行风险套头交易,利用有价证券目录保险(设计出投资组合然后上保险,可以在股票行情下跌时把资产损失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及为应对解约利用投资信托兑取现金等。

“股票价格在暴跌前处于异常的高位,这无疑是破绽,最后引起了暴跌。”1988年2月2日,在美国上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格林斯潘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但是行天认为,“包括日本,发达国家都反应过敏了”。首先采取的对策是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资金。

1929年的大股灾错误地以金融紧缩来对应,造成了恐慌,引起了后来的大萧条。基于这个教训,“股价下落时,必须给市场提供流动性。这件事经过了全体同意,日本银行也开始提供资金”。(行天)

因为各国的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资金发挥了效果,没有造成景气衰退,这真是万幸。但日本却留下了后遗症,日本银行的金融政策被紧紧束缚住了。日本银行本身因为景气的恢复和对货币供应量急剧膨胀的担忧,在黑色星期一以前就试探着对金融缓和进行修正。

“这简直像坐在火山口上”,当时三重野副行长感到了危机。当时负责制订金融政策方案的一个日本银行官员可以作证,“我们要在1987年年底前抓住金融政策转换的契机”,但是,因为黑色星期一的到来,给整个世界的股票市场造成了不稳定,金融政策的转换也就此告终了。

德国在1988年7月,美国在1988年8月分别上调法定利率,实行金融紧缩,而日本直到1989年5月还保持着2.5%的法定利率,这在当时是最低的。加上国内根深蒂固的日元升值综合症,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应该以极低的利率向全世界提供资本的“船锚论”促使日本低利率政策的长期化。日元升值,消费品价格回落,日本银行上调法定利率的主张没有说服力。好事多磨,1988年以后,泡沫急速扩大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