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新维度:俯瞰金融危机(7)

危机透视 作者:王俊峰


暗战:G20伦敦峰会

在任何经济峰会上,尤其是在面临经济秩序重建这样至关重要的问题时,与会者们绝不会众志成城,尽管他们一直表现得这样。事实上,与会者无不怀揣本国的利益,希望在达成任何协议、方案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为本国谋取更多的利益。峰会中的讨论看似平和,且以大局为重,实则硝烟弥漫。每位领导人的发言都话有所指、暗藏玄机,如果仔细分析,这更像是一盘智慧与力量均衡的艰难棋局。

2009年3月14日,在伦敦举行的为期两天的20国集团(G20)财长、央行行长会议上,暗战的硝烟早已燃起。

在这次财长会议上,美国提出的“增强经济刺激方案”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除了英国和日本出于利益考量的固有支持外,没有国家对其进行友好的响应。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如何采取行动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美国财长盖特纳呼吁“全球最大的几个发达国家在未来两年里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刺激全球经济的增长”,这一呼声导致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强烈反对。法国和德国代表声称,“我们认为在金融市场没有恢复信心之前,没必要继续向我们的经济里面海量注资。”关于“增强经济刺激方案”中各国表现的分歧,可以解读为这次经济危机谁来埋单的问题。就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各国来说,其国力、受灾程度各不相同,如果按照美国的要求统一拿出2%的国内生产总值来刺激全球经济增长,这种在目前货币框架下的统一行动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执行难度。对于欧盟这种多国联盟来说,除了很头痛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外,欧盟更为担心的是,对本国的经济刺激资金是否会流入其他国家。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就曾表示:“欧洲应该实施额外的经济刺激,但是应该在欧盟层级上有所协调,以便于保证持续性并避免‘搭顺风车’的情况发生。”

与欧美等国剑拔弩张的对立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的合作态度。《重庆商报》报道,在此次G20财长会议上,“金砖四国”于14日发表公报称,四国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采取财政刺激措施拉动内需和反对保护主义等领域达成了一致意见。“金砖四国”还共同发出了要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地位的呼声。

G20领导人会议前夕,3月23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署名文章,提议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周小川的文章提出对特别提款权(SDR)进行改进和扩大,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的改革,逐步创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文章的核心意思是要在未来建立一种不与任何国家主权挂钩的“世界新货币”,以此作为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工具。文章还就它的实践操作性做了探讨,并提出了一套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周小川建立新型全球性货币来代替美元的提议,美国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与美国财长盖特纳则接连表态拒绝。美联储前主席、奥巴马的高级经济顾问沃尔克在2009年3月25日也表示,周小川的建议“不切实际”。

《中国证券报》报道,G20峰会在即,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面对国际事务,中国展示出了积极自信的大国风范。中国此举绝不是为了表明立场,争取话语权,更不是为了向任何国家“示威”。此举更深的用意是:中国已经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思考危机爆发的深层根源,并探求如何避免类似灾难的再次发生。周小川的发言标志着中国对自我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重新定位,在国际市场的复苏过程中,中国占有主导的地位,因此也更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上争取话语权,这是参与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应该正视的一点。《卫报》也对此发表评论,认为尽管中国也因外需急跌、内需无力而受到重创,可他毕竟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遇上能撼动根基的金融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其银行本就是国有的,他们没有迷恋诱人的金融工具,倒是现在打开了放贷的闸门,为经济发展注入流动资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