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亲身经历了就一定明白吗(1)

暗时间 作者:刘未鹏


1、很傻很天真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系统 — 我们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往往就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做法。然而其实撞了南墙并不就一定意味着做法不对,可能只是时运不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并不代表你的过程就错了。有人勤奋学习却发现中学同学撞大运成暴发户了或找了个好老公,于是得到悲观结论说学习没啥用。可以想见,如果他因此就改变做法,整天等着机遇降临,同样也可能会一败涂地。同样,结果正确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在金融市场里面这样的情况尤其显著,让大猩猩来选择股票也有运气好的时候(《The Black Swan》⑤),如果大势利好则更是如此。但难道这就代表所用的方法是正确的了吗?客观的做法是: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 — 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可能会偶尔失利,但从长远来统计,好的过程总体上必然导致更好的结果(《别做正常的傻瓜》第12章:“抓住老鼠的一定是好猫吗 — 结果偏见”对此有介绍)。

2、认知偏差。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系统的认知偏见,我们经常对事物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归因(即便自己是亲历者),有时甚至反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笑来老师曾经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的教练臂围是43厘米,几乎和常人的大腿一般粗。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练习的诀窍 —   握哑铃的时候,一定要把手掌边缘贴到靠体侧的那一个哑铃片上。这样的话,哑铃的另外一端将自然地向外翻转一个很小的角度,臂屈伸的时候恰好可以使肌肉获得最大的曲张刺激。然后他得意而灿烂地笑着说,“多简单啊!”而我却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来自于这个所谓“简单而神秘的技巧”,因为我认识另外一个健身教练臂围45厘米,我从来没看到那个45厘米臂围的教练用这种方法握哑铃。但他们都成功了。(摘自《心智力量的差异》)

事实上,很多成功者自己的总结都不靠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也难以对自己成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比如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将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耐(心理学把这个称为自我服务偏差)。此外,人类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只要没有对人类思维和心理机制的基本了解,都难逃认知偏差的影响。作为一个开始,你也可以从《How we know what isn’t so》⑥开始阅读一些经典的思维谬误。

3、情绪系统。我们之所以强烈地依赖于需要亲身体验一个负性事件来学习,是因为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如果一个事情“感觉上没错”,那么我们无论有多好的理由也很难说服自己不去做它,如果一个事情“感觉上不对”,则无论有多好的理由也很难说服自己去做它。这种对情绪系统的强烈依赖使得理性的证据在强烈的情绪面前显得异常无力。事实上,我们的直觉的确有不少时候是很灵的(《Blink》⑦、《Gut Feelings》⑧),但也有不少时候是失灵的(前文已经有例子了),正确的做法不是一概而论地听取直觉的意见或一概而论地不听取,而是将它当作参考,然后利用自己的理性大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Critical Thinking)。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驾驭情绪系统的,情绪系统毕竟只是我们的进化工具箱中的决策系统之一,而不是全部。始终别忘了情绪系统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判断决策系统,并且它很多时候是为了适应远古社会而非现代社会的(《Mean Genes》)。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