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时候的天气预报

哪片云彩会下雨 作者:宋英杰


2010年12月17日,今天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感谢它!小时候听广播,其中一项就是听天气预报,什么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低压槽切变线晴间多云阵性降水……听广播长大,其实没怎么听懂就长大了。那时特别想和气象台的叔叔阿姨说:“天气预报能不能再通俗点,让我们孩子能听懂。”我那时的所愿,恰是这时的所求。

大地震与黑白色

一条黑色的领带,我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只用了两次,第一次是1997年2月哀悼小平同志逝世;第二次是2008年5月21日,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

2008年5月21日,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共和国以最庄严的方式表达对死难同胞的哀悼。从前,半旗和国哀只为伟人,而今天半旗和国哀同样为平民的悲惨罹难。

版面、网页、屏幕都由彩色变成了黑白。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

在那里,如果人们可以忘记天气,新闻不再需要报道天气,那才是最好的天气。

雨中的纪念

6月5日(芒种),上午我在罗京老师的家乡重庆举办一场气候变化问题的报告会。早晨7点35分,突然收到一位同事的短信:罗京老师清晨7点辞世……

在奔赴报告会会场的路上,我的思绪已然与气候变化毫无关系。生态固然脆弱,而生命却比生态更为脆弱!

在听到《新闻30分》主播纳森播报这条令人心痛的消息之前,我一直不愿意真正相信罗京老师的离去——宁愿认为那条短信是极端荒唐的杜撰。

尽管很多人认为,电视屏幕中富有光彩、富有魅力的播音员主持人或许从事的是一种伤害健康、减少寿命的工作,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48岁!

我初识罗京老师,是在1990年的夏天。那时候我是中央气象台的一名年轻预报员,业余进行《天气预报》节目的幕后配音。作为《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候选者,领导把我交给罗京老师“调教调教”。那时还从没有接受过播音主持训练的我,每天像跟屁虫一样,跟着罗老师上班。那时候的《新闻联播》还是录播,大家的播出心态还比较轻松,但即便如此,他的播音依然严丝合缝。作为旁观者的我,很希望他能偶尔出个纰漏或者错误,像个普通人,然而,他几乎精准得像个圣人。

现在很多人把我称为《天气预报》第一位主持人,其实在1983年罗京老师成为《新闻联播》播音员之后至1986年9月,他就在播出天气预报,只不过那时候天气预报还是《新闻联播》当中的一部分。

所以1990年他对如何主持《天气预报》节目具有实战经验和权威。但他不希望我被以往的天气预报播报方式所禁锢,希望我依托自身的学业背景制造自己的风格。每次领导问及我的情况,罗京老师总会说诸如挺好的之类的话。于我,这是一种激励;于领导,这是专家评语,非常贵重的专家评语。

现在,“老师”很多,只要年龄稍长、资历稍深或知名度稍大就被人们随口称为“老师”。或许某些“老师”还并不具备老师的风范或者功能,但是罗京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近年来很多次《天气预报》节目的研讨会,罗京老师经常出席,并且愿意俯下身来与大家平等探讨……

其实我们很悲伤地回忆他,并不仅仅因为个人在生活中与他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数以亿计的人是看着他的节目长大的,他承载着国家和民众的光阴历程——1/4个世纪里,国家的形象和声音。他的离去,意味着我们原本生活中的一部分固有内容将从此注定缺失!

这一天,北京下了一场雨。在我的眼里,这并非一场原生态的降雨,而是我们泪水的更多汇集!罗京老师一直很阳光,或许从此天堂里有了更多的阳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