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为什么不说出你想说的?”

倾听让关系更美好 作者:(美)麦克.p.尼克斯


潜藏的讯息比说出来的话透露更多的消息,也就是说这些讯息告诉我们要如何解读我们所听到的话。说话的人依情况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吃个中午饭吧!”可能是指“我饿了”或“我想再见你”或“请马上离开,我很忙”,而“我爱你”“我很抱歉”当然是有更多的意义。知道对方是谁,可以更容易地解读潜藏的讯息;怀疑对方的动机,则会把事情弄得更复杂。

根据家庭治疗的创始者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所说,所有的沟通都有两层意义:报导(report)以及要求(command)。报导(或讯息)的信息是经由文字传递的,而要求(就是贝特森所谓的“后设沟通”)所传达的信息,则是依报告被接收的方式及双方关系的本质来决定。

如果太太指责丈夫洗碗机内的碗只放了一半就清洗,丈夫只说了个“好”字,转头就走,却在过两天后又重复原来的行为,她也许会因为他没听见而觉得恼怒,她所指的是“讯息”本身,但他也许不喜欢所谓的“后设讯息”(metamessage),比如他不喜欢她像自己老妈一样老是告诉他该做什么。

在界定人我之间的关系时,所传达的信息会依据我们的动作、脸部表情及语调来界定。举例来说,如果把下面这句话的“故意”加重语气,“你故意这么做的”,就由单纯的指责变成沟通的问题了。一句话的影响力可以因为在不同的用语上加重语气而有所改变。想一想下面两句话的不同在哪里:“你是在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以及“你是在告诉我这不是真的?”(粗黑体字表示强调语气)停顿、手势及注视,都告诉我们该如何解读已说出来的话。当然我们也许不需要用“后设沟通”这么严重的字眼,而误解是关于讯息应该如何被接收,这也是倾听发生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

有一年冬天,我十分努力工作,但是也为自己觉得难过,我写了一封信给一位很具同情心的友人,在信中我开玩笑地写道:“我躲到加勒比海一个无人的小岛,在白色沙滩上过了两个星期。”我虽然没有“说”,但是我“写”了,对方没有注意到我信中带着的“嘲讽”意味,而这封信又没有包括我说话的语调变化或脸部表情这些可以让讯息更明显的因素。结果我没有得到我(间接)期待的同情与安慰,我收到的是一封带有被激怒意味的短笺,她说“真好!还知道有些人有时间及金钱去放纵自己!”

我们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当我们也期盼别人能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时,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又要如何看待我们的沟通呢?是闲聊?剖白?还是情绪宣泄?听的人不知道我们很烦,需要别人听听我们的感受时,我们又要怪谁?

一位女士告诉丈夫,她的老板说了一些让她觉得害怕的话,也许是她的工作出了状况;丈夫说不会,他不认为如此,听起来不像是那个意思,诸如此类的话。当她说他没有在听她说话,两个人都发火了。她气的是他没有听到她的感受,他觉得受伤是因为他的确在听啊,他只是不了解她到底有多烦而已!

也许对某些人来说,这位女士生气的理由是很明显的,也许有朋友会明白她只是要别人知道她的感受,而不是因为丈夫不同意她的看法,但是她没嫁给这位朋友啊!她嫁给了一位不能“自动”了解她想要被听见的男人(有些人会试着把事情弄清楚:“我在担心一些事,我需要谈一谈。”“我需要你的建议。”或“我只要你听我说话。”)。

电子邮件让通讯更便捷,使得人们会经由“个人架构”(a personal frame of mind)的方式把讯息传给带着“生意架构”(a business frame of mind)的人。

异地恋爱的男友早上寄给他女友一封邮件,上面写着:“早安。”当时她在工作,没有回应。他稍后又寄了一封信,询问一个特殊的问题,然后她回复了那个问题。他接着回了一封信,对女友稍早连抽出时间响应一下“早安”的时间都没有觉得很受伤。他们在电子邮件中没有传达的是:“我在家觉得很孤单,我想你。”以及:“我现在工作很忙,我知道这个周末会与你见面。”偶尔(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么频繁),在沟通中隐含的讯息是要求说话的人做一些事的。一位青少年说:“我饿了。 ”这并不是要聊天而已(一位青少年的胃口可不是无聊的事)。通常人们所说的最重要的隐含讯息是在内容背后的“感受”。

小时候,在学会掩饰自己的感受之前,我们的沟通中充满掩饰不住的情绪。你不必是一位语言学家就可以猜出小孩子说话时的感受,就像“有个怪物在我床底下!”或“没有人要跟我玩!”同样的情绪也可以有隐含的意味。当一位成人说“明天我有个大会议要开”,或“我打电话来是想知道佛瑞德要不要去看电影,但是他没有回我电话”,有个很有效的方式可以用来改善双方的沟通:倾听人们所说的内容里隐含的感受。

许多沟通是不明显的,而且当他们是在同一频道沟通时还会自动解释。通常所谓的隐含意思就是“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但是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清楚。如果我们学会欣赏别人的观点以及厘清隐含的意义,许多误解就可以消除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