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篇:北京,永恒之城(2)

读城 作者:任欢迎


蒙古人的马鞭在城市上空飞扬,在宫阙巷陌上发出噼啪的击响。剽悍的蒙古铁骑,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旗帜下所向披靡。在征服北京的英雄中,没有比忽必烈汗更加盛气凌人的了。汤因比在他著名的《历史研究》中这样赞叹:“忽必烈的帝国从中国延伸到黑海,在他的统治下,这片广袤的疆域处于前所未有的太平时代。” 但是,这位四海为家的蒙古人,自从抵达北京的第一天起,他的步伐就再也迈不开一步。他被金朝宫城外那片迷人的海子(积水潭)迷住了。湖光山色与离宫魅影令他无以自拔。这座当时已两千多岁(自西周的燕国都城算起)高龄的城市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挫败了他的锐气。他决定在这里停止他奔波的马蹄,在金中都的废墟之外,修建自己的宫殿。于是,在今天北京后门桥附近,重新确立了城市的中心点。这座全国性都城的诞生,最初受孕于一次文明的冲撞(此前,无论燕都还是金中都,都是区域性政权的都城),此后,器官的生长——宫殿、城墙、府邸、坛庙——就变得不可遏止。并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同意他的选择,他的侄子海都曾经批评他:“蒙古人四海为家,哪里有牧草哪里就是我们的家,忽必烈汗想用城墙把我们圈起来,我们决不进他的城。”或许,忽必烈汗营造的北京城,仿佛绊马锁,绊住了他们的马蹄,把它们呼啸的速度减化为零;或者,它更像一个坚硬的句号,结束了蒙古人的事业——他的末路正埋伏在他的胜利里,但蒙古人的失败对北京的影响微不足道。失败是他们的事情,与北京无关。北京不会被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抛弃,它像一个神秘的光源,在中国北方的要津之地兀自发光,层出不穷的人们,躲在暗中窥视着它。每当一个英雄黯然离去,都会有另一个英雄卷土重来。

仿佛破碎的梦境,辉煌的元朝宫阙以残缺不全的形式潜入朱棣的童年记忆。这位大明王朝分封的燕王,在元朝的离宫里,度过自己的少年时光。他有着与当年的燕国太子丹同等的倔强,以至于在他称帝以后,执拗地辞别了父亲朱元璋选定的国都南京,千里迢迢地把国都搬到北京。他的固执与气魄,在经过六百年的沉积之后,以历史遗迹的方式一一呈现——紫禁城、明城墙、十三陵、长城……无一例外地根植于朱棣近乎疯狂的雄心与野心。这座城市如同一个接力棒,传到他的手里,他试图在传递中恢复它原有的光泽和能量。然而,与其说朱棣创造了北京,不如说北京最终完成了朱棣——北京书写了一个皇帝、乃至一个王朝的神奇历史。北京是一个容器,它的容量比所有的雄心更大。但在朱棣眼里,北京更像一个巨大的盾牌,他必须把它紧紧握在手里。它的后面,是无边无际的中国腹地;而它的前面,蒙古人的弯刀则如丛林般耸立。这令他感到无比刺激。他是一个喜欢压力的皇帝,压力越大,他越兴奋。他在大地上建筑的所有鸿篇巨制,都与历史压在他肩膀上的重量有关。遗憾的是,他的遗传基因被岁月削减,以至于他的后代在层层宫墙的保佑下日渐萎靡,面对历史的困局束手无策。此时,这位兼任战士的皇帝,绷紧了肌肉,我们几乎可以从他紧握刀柄的手中感觉到他身体里隐含的力量。从前的燕王、如今的明成祖朱棣,站在刚刚建成的紫禁城午门上眺望他的国度,大明王朝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被十五世纪的阳光照亮。那是北京的黄金时代,有人把它保存在史籍里,每一个字都闪烁光泽。

崇祯自杀带来的幸福感是有限的,李自成一进紫禁城就失了底气,它迷离、繁复、强大,像一台无比复杂的机器,不知如何驾驭。金銮殿的宝座,如烫手的山竽,他如果坐上去,他就变成了崇祯,有万劫不复的命运在等他。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九,鲜花的芳香弥漫了整座宫殿,但这并没给闯王带来好心情。直到那时,他才知道,对权力的争夺,实际上是一个莫大的圈套。他的登基大典选择了偏居一隅的武英殿,他甚至没敢在君临天下的太和殿露上一面。他的低调缘自他巨大的幻灭感,这座庞大的都城令他陷入惶惑和失语。这位商洛山中不屈的英雄,对都城的语法一窍不通。他以最快的速度逃之夭夭,以一把大火,掩盖自己所有的成功与失意。

他试图把纵火焚城当作一场视觉的盛宴。以往的皇帝们缔造的一切奇迹,都将通过毁灭来证实它们的价值。他坚信,在他身后,这样的奇迹将不复存在。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座城市,比他活得更为长久。无论它的缔造者和毁灭者多么强大,城市,最终成为凌驾于所有强人之上的事物,它无法被超越。即使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受了更大的劫难(诸如火烧圆明园、庚子事变、七七事变),它仍然存在。

这是一座永恒之城,人们可以暂时篡改它的意志,但无法泯灭它的生命——它在历经灭顶之灾没有消失,它就不会消失了。所有的劫难,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它的坚定;而所有的流血,在渗入土地之后,都将变得灿烂的花朵,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盛放。

作家小传

祝勇,作家、文化学者、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驻校作家。至今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以故宫为主题的长篇历史散文《旧宫殿》获“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作协郭沫若文学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主题的系列丛书《祝勇文化笔记》,至今已出版9种。2008年出版六卷本《祝勇文集》。大型历史专题系列片《1405,郑和下西洋》由中央电视台拍摄,获香港无线电视台庆典礼最具欣赏价值大奖。主编有《重读大师》、《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等学术文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