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节选(1)

北方民居 作者:贾珺


导读节选

《中国民居五书》的第一册,是《北方民居》。它包括我国北方4个地点的乡土住宅:北京市、山西省襄汾市丁村、河北省蔚县和陕西省长武县十里铺村。尽管都位于我国北方,都面临干旱少雨、冬季寒冷的气候,但这四个地方的乡土住宅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之大,依然是显著的。

北京四合院地处天子脚下,既要严守皇帝定下的住宅等级制度,不敢僭越,又要维持首都“上善之区”的贵族气派和满足官僚富商们奢华的生活需求,所以表现出规矩之中不失华美的建筑面貌,同时也反映出北京人平和稳重的性格。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作为北京城的“基底”,北京四合院一直在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它们为紫禁城、正阳门、钟楼、鼓楼和雍和宫等少数而重要的“辉煌建筑”起到了极好的对比和铺垫作用。从景山顶上向南眺望,无人不赞叹于皇宫建筑群的灿烂。假如周围建筑和皇宫一般高,甚至更高,颜色也不是黑灰色,而是五颜六色,皇宫还能如此耀眼么?

山西丁村的乡土住宅是晋商之家。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晋商曾经长期执掌中国金融业之牛耳。吃苦耐劳的晋商们,在全国乃至国外的商埠里艰苦打拼,挣下了金山银海,然后毫无吝惜地将它们投放到老家的住宅建造之中。这给当地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带来了两个后果:地价上扬,雕刻精美。纬度与北京相差不远的山西(晋北的纬度已高过北京),为什么住宅院子明显比北京四合院窄而小呢?这个与地理气候不甚相符的现象,或许能从经济学的分析里找到部分答案吧。而在购地买建材之后仍绰绰有余的银子,就不妨投之于耗时费工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这些手工艺之上了。发了财的晋商们,还热衷于捐纳功名,这既是根深蒂固的科举观念在商人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他们为了和地方官员乃至中央政府拉拢关系而做出的现实选择。正好,咸同年间朝廷因平叛“粤匪”和捻军,急需大笔军费,不得不广开纳捐之门。晋商们用这种方式,“买”来了难以数计的牌坊和“进士第”、“大夫第”等门匾。晋商大院里随处可见的斗栱—一种普通老百姓不能使用的建筑构件,其数量之多和雕刻之美,是除王府之外的绝大部分北京四合院住宅所不能企及的。晋商们在房屋建设上争奇斗艳,大大提高了当地工匠们的艺术水准,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建筑遗产。

河北蔚县,距离北京以西约240公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蔚县境内分布着数百个“村堡”—之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每个村子都是一个由夯土墙环绕的大致呈方形的城堡。这些城堡型的村落,是明代汉族人民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侵的产物,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斗争、交流的历史见证。从具体的建筑形式上看,蔚县的乡土住宅,和山西民居而不是北京四合院有着更多的相似性,比如它的院落格局呈南北向长而东西向窄,它的厢房也常用单坡顶,很少用双坡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