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TO与“鲶鱼效应”(1)

自救图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崛起 作者:王俊峰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他们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然而,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却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总比其他渔民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里面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被装进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就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以来沙丁鱼就会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也被称作“非同类刺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世人卢纶写的《塞下曲》,说的是飞将军李广一次在夜里外出,猛然间发现前方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李广大惊失色,吓出一身冷汗,随即引弓射虎。第二天早晨,当他们去寻找被射死的老虎时,才发现卧在地上的不过是一块巨石。原来是将军晚上看走眼了。再看那支箭,箭镞竟然深深地插进了石头里。李广暗暗称奇,随即弯弓复射,却再也没有把箭射进石头里。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恐惧往往能够激发动物或人的“超能力”,生命力和战斗力也只有在求生的本能驱动下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市场是由人的逐利活动组成的,生存与淘汰是市场参与个体永恒的话题,因此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受人类心理学定律的影响,而“鲶鱼效应”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因此同样可以在经济领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市场经济之所以被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是因为竞争是市场的基本环境,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逼迫市场参与者必须使出看家本领,而效率的竞争是残酷的,资源配置最终会在竞争中得到最大化。相反,在没有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将失去求生的本能,市场将如一潭死水,而这则意味着效率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

中国在加入WTO之前的市场正是这样一种情况。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中共十四大”上得到了确立,但中国的市场活力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激发,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企业粗放型生产造成效率的损失,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另外,在国家宏观调控方法尚不成熟的时候,国内经济波动较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而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又经历了一轮长的通缩周期。宏观环境的不稳定也让国内企业渐渐得了“调控恐惧症”。

中国企业效率不高与当时中国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阻隔了来自国外的竞争,在缺少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安于现状、闭门造车,不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管理松散、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远低于国际标准,其中问题最严重的当属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接受政策上的特殊照顾,国有企业养尊处优,缺少变革的动力和激情,长此以往,他们大都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竞争力,更不用说能独当一面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在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已经显得狼狈不堪,大都依靠政策照顾和垄断利润勉强支撑,面对加入WTO之后即将涌进国门的“八国联军”更是惶恐不安,大呼“狼来了”,以至于“中国崩溃论”的言论开始出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