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36计之5: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3)

不是孩子的问题 作者:孙云晓


其实这并不能满足独生子女的需求。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群体性,儿童一定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长大。第二是实践性,他一定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能光靠说教。所以,无论是星星河快乐家园也好,快乐农庄也好,一日游也好,都是强调同伴之间的交往,让孩子得到生活体验。

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思考“为什么孩子要群养”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恒河猴的实验,有一群猴子,其中一些猴子群体喂养,有些猴子单独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之后,通过比较发现,群体喂养的猴子性格活泼健康,生命力顽强;单独喂养的猴子情绪不太稳定,生命力下降,连生殖能力都下降了。

为了孩子成长的需求,父母要主动地相互联合,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联合起来以群治独。大家一定会发现这么做也并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你想想,孩子们在一块儿容易生事,可能一会儿就打起来或争执起来,也很可能谁会受点小伤之类的,那父母们该如何对待这种问题呢?是父母为着自己的孩子争执起来,还是打官司赔医药费?如果这样,那下次还怎么在一块儿呢,所以这都是对父母的考验。

我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孩子们在一块儿交往的时候,是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冲突的。最聪明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冲突,父母之间要宽容。你要相信孩子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冲突,而且他解决自己冲突的过程就是他提高交往能力的过程,你不要替他去解决。

当然,在设计这样一种合作模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应用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来规避掉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

比如,你在选择其他家庭的时候要慎重一点,你至少要选择你觉得可以接受的家庭,几家孩子之间有一定的能在一起玩的情感基础,父母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愿意相互接纳,这是你可以选择的。另外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比如说开支AA制,不用说什么我们家有钱到我家来。天天吃你们家住你们家,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负担很重,心里就别扭了。对孩子也不是说让他们在一块儿就行了,爱怎么打怎么打爱怎么闹怎么闹,父母对孩子还是要有个引导的过程,告诉孩子注意事项是什么,要注意安全,要有礼貌。

父母要积极配合。父母们最好能轮流负责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场地要提前设计好。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只要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都可以进行。

活动应尽可能注意以孩子们为主体。活动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父母只做一些辅助工作。孩子如果年龄小一些,可大多以娱乐活动为主,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另外,现在城市家庭里边有一个问题,家里都装修得太漂亮精致了,孩子可不管这些,来了就像猴子大闹天宫,家里估计得弄个底朝天。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为了孩子能在一起玩,你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宽容,要容忍孩子不够整洁,孩子可能会在你床上翻跟头。你不要把家里搞得太干净,家里有个孩子,要想把家里搞得过于干净过于整齐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这个我们后边也会讲到,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你们可以自由地玩耍,但是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这就是需要对孩子进行的引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