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36计之6易子而教(2)

不是孩子的问题 作者:孙云晓


在我女儿10岁的时候,她妈妈出国了,紧接着我也要出国,就跟女儿商量,闺女啊爸爸妈妈都要出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呢?把你送到青岛奶奶家还是在北京的姥姥家?我说我还有一个方案,找认识的一个女大学生把你带到她的东北老家,你到那儿去生活一段时间,这三个地方你选吧。

我女儿选择去东北,她觉得到姥姥家奶奶家都很熟悉了。我说太棒了,你很勇敢。于是给她准备了一个小皮箱,把她的东西都收拾好,然后拜托那位女大学生把她带回家,到她们家生活一段时间。

我对女儿的要求就是要有礼貌,要写日记。她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样深入生活,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素材让她来写日记,我觉得那次生活给了女儿很深的体验。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舍得把孩子放出家门,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能代替孩子体验。现如今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接经验过多,而直接经验也就是亲自体验后得到的经验偏少。其实你会发现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过了,记忆才会最深刻。

家长有的时候出于好心或者是爱心,就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委屈,不由自主地都想给安排好。孩子了解到的东西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听父母讲的,听老师讲的,自己没有体验。这样就没有生活的能力,没有勇气,甚至也没有热情。家长容易对孩子形成过度的保护,总觉得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不放心,总担心出问题,受到意外的伤害。另外,很多父母把孩子的日程排得太满,父母觉得孩子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参加兴趣班,而不拿出时间安排几个孩子一起玩。

我曾经收到过三万多封中小学生的来信,每月也和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我能感觉到,孩子普遍地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这是一种隐性的寂寞,可能全家人坐在一起是热闹的,但是孩子还是觉得寂寞,因为他内心的情感没有人理解。孩子当然是寂寞的,而且这种寂寞不是常人理解的寂寞。

我们常人理解的寂寞是没有朋友,这种寂寞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父母和孩子谈话,主要是谈学习问题,孩子很多的情感、心思、兴趣没人可谈。大人和孩子谈话,有人总结,最常说的有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

我在做中日儿童比较时发现,日本的父母和孩子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活的。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不是全部,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孩子的成长还包含很多其他的东西。但是中国父母的关注点只在学习上,这就让现在的孩子感到寂寞,心灵上的寂寞,他最关心的问题没人关心。

但通过民宿这种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家以外的人,从而能培养出更好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开展大规模的民宿活动,当然最好由一个有民宿特点的学校来举行,现在北京很多中小学都有安排。

但是像易子而教的方式,那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的。你把你的孩子送到某个朋友家,就是有意识地互换生活。你可以发现,人有一种天然的适应环境的自我调整能力,没有礼貌的孩子住在别人家以后也可能会变得有礼貌,睡懒觉的孩子到别人家极可能不睡懒觉。有的时候,难教育的孩子可能换换环境之后就会有变化,一种环境待久了以后人会产生惰性。一换环境可以出现新的可能,新环境给了孩子一个改变原有面貌的机会。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这样的一种生活体验。或者接待或者参与,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活动,我觉得要积极地支持孩子去参与。

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四个学会中,学会共处是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够适应未来就看他能不能够跟别人相处,而孩子光在家呆着是不行的。

生活的魅力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展示得光彩夺目。认真对待孩子的交往,可以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健康全面地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