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从门户到搜索:谁为百度打工?(2)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 作者:Mull He


互联网是个巨大的信息库,这么多年来直到今天,搜索和获得信息一直都是网民最主要的基本需求之一,再过几年这一用户需求也难以发生改变。搜索引擎将互联网海量信息整合,通过关键词匹配,将符合用户搜索需求的网页呈现出来。这个信息整合的渠道,在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互联网世界中,已经逐渐成为网民离不开的基本工具。“做一个满足中国网民基本需求的搜索服务网站”这样一个创意并不是李彦宏第一个想出来的,1995年11月1日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的张朝阳(搜狐创始人)更早就想出来了。1998年2月,张朝阳推出了搜狐(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但是后来搜狐很快转型成以内容为主的门户网站。很多事情,做得早,不一定做得好,显然,1998年在中国互联网上连中文内容都少得可怜,鼠标单击几下就能将匮乏的中文信息尽览眼底,有什么更多的内容能够让网民去搜索呢?

人类自混沌初始,进入原始社会,到现在多形态的社会制度,都在对自身存在的空间不断拓展,也在对认识自我与自然世界进行着信息的梳理、分类、筛选与取用。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构成的,而人类又是认识与利用这些存在形态的主人。当网络世界中的信息量很少时,只有几兆,选择很容易。但当信息量达到几十亿兆时,选择就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与工作,更何况这些信息结构无序、形态各异。我们都有过对信息爆炸的焦虑不安与痛苦无助的经历,很显然,我们遇到了一个悖论。在我们用智慧与财富制造并参与运转机器的路上,原本是通往天堂的,但我们却被机器产生的果实、树叶淹没在地狱。我们需要能挑选出果实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搜索引擎,一个可以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与你所需信息相关的工具。搜索引擎的出现,整合了众多网站门户的海量信息,起到了信息导航与路灯的作用。

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帮忙,在爆炸性的巨量信息面前几乎是寸步难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网民人数的持续攀升,以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涌现,如何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和服务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杯茶”,成为每个网民最为迫切的需求。在这种局面下顺势而生的搜索引擎服务,无疑是互联网产业中最符合“用户需求至上”的产品或工具。面对浩渺的信息海洋,人们只需要在搜索框里表达需求,按回车键,眨眼的功夫便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切都变得简单、轻松。

在中国的搜索领域确定王者地位之后,百度在全面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的道路上从未停止探索和前行。

李彦宏于2009年8月18日在“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首度提出的“框计算”全新技术概念,指出: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服务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内容资源或应用提供商处理,最终精准高效地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

这种高度智能的互联网需求交互模式,以及“最简单可依赖”的信息交互实现机制与过程,被百度称之为“框计算(Box Computing)”。我们再来深入了解“框计算”对于用户需求的实现过程:

首先,用户的任意一个需求被提交到“框”里。

然后,“框计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需求分析,包括语义分析、行为分析、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分析和海量计算,将用户的需求分发给“框计算”后台单个或多个对应的数据/应用所响应。

第三,“框计算”背后的资源平台是开放的,“框计算”平台提供了大量即插即用的接口,各种数据和应用可以主动与“框计算”平台对接,使自己有机会来响应“框”所收集到的需求。

最后,用户“即搜即得、即搜即用”地获得精准、可靠、稳定的信息或应用需求结果。

基于“框计算”的技术和服务理念,百度接着推出了“数据开放平台”—— 开放数据分享暨对接平台。通过该平台,广大站长可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或资源,并在搜索结果中直接展现,百度借此推动互联网的优秀数据资源与用户需求对接,为用户实现“即搜即得”简单可依赖的便捷信息服务。现在,像天气预报、北京时间、列车航班、彩票开奖等公共生活信息,电视、电影、漫画、综艺、星座等娱乐休闲信息,奥运会、世界杯、全球五大足球赛事、亚运会等体育赛事信息,重大时事热点焦点,常用软件下载,以及教育、医疗、饮食等信息查询,都已通过百度数据开放平台成功上线,并受到广大用户和合作者的好评。随着用户需求逐渐增加对互联网应用的查询检索,2010年,百度又推出了“框计算”理念的另一大重要实践——“应用开放平台”,通过与广大优质应用开发者或版权运营者开放对接合作,为用户实现“即搜即用”——便捷的在线应用服务。目前,包括在线视听、在线杀毒、在线小游戏等部分应用已通过百度应用开放平台正式上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