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明(1)

心的依止 作者:(美)艾雅·凯玛


无明并不是指无知。在佛学词汇里,无明只是指一件事——那就是不了解四圣谛。无明是生死轮回(samsara)的开始。四圣谛是佛法最核心的部分。假如忽略它的话,我们就错失了佛法的本质。

我们或许学习了一些比较能接受的、不那么困难的教法。也许我们喜欢听到关系开悟的事;或是很高兴不必回应别人不礼貌的态度;或是希望在漫长的禅坐中能有不寻常的经验;或是喜欢慈悲、布施和利他。当然这些都是佛陀的教导,但是当我们忽略了最基本的教法时,那就像只是绕着佛塔外围逡巡而已。这种平常的习性冲淡了教法的力量。在佛法外围徘徊只会让我们感到不确定。我们会开始怀疑是否应继续禅坐和修行,还是去过比较舒适愉快的生活。

就人间来说,生命的本质和实体是有漏的(苦)。生命是不圆满的、相对的,是身体和心灵上不断的苦楚。出生就是苦,也是所有苦的新开始。假如个人经验还没有让我们体会到内在的平静和圆满,那么什么是我们的选择呢?有什么道路我们可以走呢?

佛陀的回答是“不死”,或者说是涅槃,就是不再轮回。我们应该把目标放在下辈子生在更好的家庭、有更多的钱、更多的朋友、更健康的身体、更聪明的头脑吗?这就是答案吗?或许有人希望生在天界?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对的。他们认为篱笆外的草总是绿一些。或许是吧。其他世界的有些东西是满吸引人的。但是假如我们知道生就是苦,我们就知道生于哪个世界都是苦。

怎么会“不死”呢?涅槃的不死是因为没有再生,只要没有生,就不会有死。假如有不死,假如我们承认生是苦,那么摆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趋向不死的道。光是密集的禅坐,希望能有些神秘经验,和学习一些佛法,这是不够的。自己的心灵还必须说:“除了获得不死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要生起这样的信念,有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吃足苦头。当然没有人希望这样,不过有了许多苦的经验,却能使我们有那样的动机。在佛陀的本生故事里,有许多是关于妇女失去她们的家人、所爱的人、无处可依靠时所经历的苦。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里,有许多方式可以排遣这样的苦。我们可以去沙滩、享受着海水,或者出国去印度、去地中海沿岸的度假胜地,或者去发展另一段新关系,或者去吃中国料理。不论是哪一种排遣方式,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串连起来,就像是一幕幕的浮光掠影,它们总是短暂的。除非整个经验能够变得很清晰,否则我们的精神成长总是摇摆不定。禅门有句话说:“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就是走路。当你在跑的时候,就是跑。不可以要走不走,要跑不跑的。”不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做什么,让我们真正的走,稳定地走,坚决地走。

唯一会使我们偏离菩提道的,是感官的接触。佛陀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诫感官欲望的危险。我们应该检验佛陀的话是不是正确的,或者只是讲些不曾听过的有趣故事而已。解脱之道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佛法是不会活在书本里或是别人的话语中;它只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定要去检验是不是所有的愉悦都来自感官的接触,而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缺乏感官的接触、或者是接触到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我们有两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愉悦的感官接触,或者是走在坚定的道路上,引导我们出离生老病死,出离所有的苦。有趣的是,只有少数的人选择后者。苦是使我们选择坚定的道路而决心修行的一种方法。

我们需要勇气来选择佛法之道。假如我们走向出离苦的这条路,我们必须舍弃许多的执著。这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必须舍弃过去认为会带来快乐和满足的许多事。我们需要勇气与它们断绝关系,自己单独站起来。但是那并不表示我们就不喜欢和我们的老朋友相处,或者是再也不和亲人见面。我们是放开执著、渴求和所拥有的一切,相信没有什么事会比解脱更重要,所有的能量和考虑都是为了求得解脱。

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成功。之后我们所有的经验——愉快的、不愉快的、不好也不坏的——都成为佛法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也会视之为一种训练。假如有不愉快的感觉生起,我们会马上知道,“这是不愉快的感觉,现在我准备要反应。但是我不要这样做,我同样也可以放弃这反应。”假如我们仍旧执著于感官的接触,那这就不管用了。我们不可能同时有八正道,又有感官欲望,我们只能选择鱼或是熊掌。而且,恪守八正道极有可能会有一些不太愉快的感官接触,因为它需要自我规范和自我守护,所以有时候会有不愉快的感觉。

我们也不能希望马上成功。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一旦知道了方向,而且不再需要作选择,或者担心是否需要有人导引时,安定的感觉就会生起。我们可以依靠佛陀,但我们不需要再去决定趋向解脱的路。我们有生活的明确引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