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品 忏悔罪业(3)

生命不再等待 作者:佩玛·丘卓


寂天菩萨似乎完全陶醉其中,他献供香油,恭敬敷抹诸佛,还有成串鲜花的花环,如夏威夷花环。他献供花灯,不仅是小烛,而是状如金莲花的典雅花灯,竖立在布满花瓣、用香洒布的地面上。

自第十五颂开始,献供就有特殊的意义了。根据经教,每一种献供都是为开发某一项心质。举例来说,献供鲜花增进我们感受爱和慈悲的能力;第十六颂中香的献供,则增进我们自制的能力。

我们所供养的任何献礼,都能开发我们天生的优良心质,好似揭开盖子。我们沉浸在丰盛中,发现自己的占有欲不再那么强烈,也更慷慨好施了。这样,献供可以克服悭吝,是非常直截了当、不可思议的修行方法,可以开发我们的本初善。

广大宫殿中洋溢着悦耳的赞歌,

悬垂的珍珠宝石闪闪发光,

我要将这些能够庄严无边虚空的灿烂饰物,

献给大慈大悲的菩萨。

金柄撑起珍宝镶饰的庄严伞盖,

周边点缀着珍宝的边饰,

昂然挺立,配置合宜,令人视之心旷神怡,

我也要将这样的伞盖献给诸佛。

愿众多的其他供物,

由悦耳音乐

交响成广大无尽的乐云,

消除有情的忧悲愁苦!

愿香花和各种宝物

如雨一般相续不断地飘降,

落在胜妙法宝,

三宝及一切供养圣物之上!

第十八颂中,寂天菩萨献供洋溢着悦耳赞歌的宫殿,象征创造和谐、令人振奋的社区团体。第十九颂中,献供典礼阳伞,传统上是指利益众生的能力。第二十颂中,献供音乐,能增进我们传扬佛法的能力,使人们得以听闻真理的优美。

第二十一颂中,献供的是发心希望花雨和瑰宝不断降临在圣典法宝、三宝以及一切令修行进步的事物上。最后在第二十二和二十三颂中,他将献出无上崇高的供养:追随老师的典范并依教奉行。

就像妙音菩萨

供养一切诸佛,

我也要随顺如此作观,

供养如来怙主和佛子圣众。

我以一切方式供养,

献给清净海众。

愿这悠扬的乐云

不断飘临他们面前。

以下的七种修行是顶礼。顶礼是松土整地,准备让菩提心的种子生根。第二十四至二十六颂中,寂天菩萨再一次献供自己来积聚福德。

我以大地微尘数的身体,

顶礼皈敬

三世一切诸佛、

正法和无上僧众。

我礼敬寺院

及一切护持菩提心的助缘——

传授戒律的方丈、一切饱学大师

及修习佛法的圣士。

直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以前,

我生生世世都要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菩萨众。

任何献供都可以扩大。举例来说,当我们观想给出我们最心爱的所有物,并非仅仅想象一本书或一件毛衣;我们将献供扩大为无量无边的书和毛衣。同样地,在第二十四颂中,寂天菩萨观想无量无边的自己的身体在顶礼。

这项修行有许多利益。首先,顶礼可以克服骄慢。创巴仁波切曾说:因为我们有本初善,我们可为自己的谦卑而自豪。我们不必执著自己的成就或福德。我们有能力谦卑并礼敬智慧的化身,也礼敬努力使佛法流传至今的勇士。

其次,我们从顶礼中开发自身的觉醒。在极为开放而慈悲的人面前,我们可以发觉这样的特质在自己身上展开。一些值得尊敬的人或物,表面上看来和我们并非一体,却可以唤醒我们心中的清明和清新。为表示尊敬、爱和感谢,我们顶礼示现我们本初善的人。

其三,顶礼让人不再抗拒并舍弃根深蒂固的烦恼和习性。我们每一次敬礼,就好像献出了自己:我们的迷惑、我们欠缺爱的能力、我们的刚愎自用。我们好像张开双手说:“以这样的姿势,我愿意承认自己囚困得有多严重,在广大慈悲的菩提心之前,我全数舍弃。我皈依觉醒的心,直至成佛。”带着这三种发心来顶礼,我们便准备好要体验菩提心了。

从第二十七颂至本品结束,寂天菩萨铺陈七种忏悔的修行,如创巴仁波切翻译的:“将烦恼的罪过放一边。”每当我们后悔做了某件事,我们便对那件事给予全心而慈悲的正知;我们不再对自己和他人隐瞒错误,反而直截了当地宣告。我们对自己承认,就是不自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向他人宣告,让他人为我们明智的发心作证。

为了看清楚我们到底是在增强,还是减弱这些严重损害自己的习气,我们必须将它们摊在阳光下。如同晚上准备睡觉,如果独自一人,脱衣服很容易;但如果房中另有一人,我们的警觉性就会提高。这个人——无论是大怙主或朋友,只是聆听,并不评断或整治我们。这样,忏悔便充满自省,得以克服无明。

你可能要问了:“向自己悔过不就够了吗?”是的,这当然有用,但还不足以化解自欺。当我们向佛或另一人表示忏悔时,我们就骗不了自己了。我们邀请一位目击证人,自己揭露自己,就是自我慈悲、自我尊敬,从此我们不再背负羞愧的重担,反而能自在地重新做人。将“烦恼的罪过放一边”,能使我们无愧无疚地向前迈进。

忏悔的修行是超越愧疚和自欺的绝妙法门,它依靠这样的见地:虽然感觉烦恼牢不可破、固定不变,其实它们无实也无常;它们只是一股极强的能量,让我们错认为是坚实又永久的“我”。忏悔如同献供和顶礼,帮助我们放下“自己是谁”的牢不可破的窠臼。

当我们后悔做了某些事,我们不能无知无觉。我们可以用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所谓的“正向的悲伤”(positive sadness)来承认它,我们不是自责,而是在忏悔中开发坦率的柔软。于是自欺和愧疚的习惯便可能枯萎,这即是修习忏悔的重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