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品 忏悔罪业(5)

生命不再等待 作者:佩玛·丘卓


我拥有并使用的一切,

都如梦一般短暂——

经验过后,都只能成为回忆,

谢尘往事都不能重现。

即使在短暂的此生,

许多亲友和仇敌都已经辞世了,

我因为他们而造的恶业,

却仍然痛苦地报应到我身上来。

我从来没想到

我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所以才会由于贪、嗔、痴,

造作许多恶业。

逝者如斯,日夜不停,

我的生命持续流逝。

一旦过去就不会再来——

我除了死亡,还有别的未来吗?

第三十六颂揭示了人生如梦似幻的本质,这是寂天菩萨首次提及如梦似幻的实相。我们被羁绊住时,只要记住这些字眼,都是强有力的依止,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情绪的纠缠,拓宽眼界。

这些偈颂指出我们经验中基本的空性。如果我们故意忽视死亡,我们可能会陷入寂天菩萨所形容的痛苦。只要对我们本身的经验有些许正知,我们便很容易体认到,生命正悄悄持续流逝。依据我的亲身体验,老去可以激励我们不再虚掷珍贵人身。

当我在病榻上气若游丝,

虽然我所爱的亲友皆环绕四周——

但是命终气绝,

却只有我一人感受。

当死魔的使者前来捉拿,

亲友又能帮得了什么呢?

只有此生所做的善业能帮助我,

唉!我却不屑一顾。

我们孤独死去,朋友、家庭、财富都不能改变这简单的事实。当我的孩子正值青少年时,我带他们去觐见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Karmapa)。因为孩子不是佛教徒,我请求尊者说一些不需佛法背景即能了解的开示。他一刻也没有迟疑地说:“你会死。当你死时,什么都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你内心的境界。”第四十一颂中,寂天菩萨重申此一重点,并生动地谈论死亡的可怖。

救怙主啊!我一直漫不经心,

想不到死亡竟然如此可怕——

为了维持这短暂无常的生命,

我竟然造作了许多恶业。

犹如死囚被遣赴刑场,

即将被五马分尸,

因为恐惧而表情异常,容貌大变:

他会口干舌燥、双眼凸出。

果真如此,内心为恐惧死亡的忧苦所折磨,

那种极端的痛苦难以形容。

命终时我看到恶魔,那死魔的使者,

以毫不留情的恐怖眼神看着我。

在这个当口,谁来保护我,

脱离这极大的恐怖呢?

我睁大充满恐惧的眼睛,

四处张望,焦急地寻找保护。

四周找不着援助或庇护,

我陷入愁苦,

一无所有、无助、无人保护——

那时我该怎么办呢?

寂天菩萨运用经教中的两种教学技巧,一种是赞扬发菩提心的美妙和利益,另一种是使用恐吓策略,将我们从烦恼的习气中松绑,把我们吓到不能不觉醒。

在西方,后者并不奏效。西方人不信任我们有本初善,往往会误解这样的讯息。重要的是,了解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招致后果,而且不一定都如我们的意。每天,我们或加强或减弱负面习气,但就如创巴仁波切所说的:“业不是惩罚,它是一桩果报,我们暂时被困于其中。如果我们跟随正道,便可消除。”

死亡真的很吓人,但也给我们一个证悟的良机,全视我们在有生之年培育了什么。在准备死亡时,若已然熟悉菩提心及无条件的心灵开放,将很有帮助。

在菩提心的训练中,我们学到用我们经历过的痛苦和恐惧,打开心灵感受他人的苦难。这样,个人的苦难便不会让我们窒息,反而成为迈向更广大领域的踏脚石。在有生之年这样训练自己,死亡时便可唤醒慈悲心,即使生理不适、呼吸困难或是心中充满恐惧。

认识心的本质,便是对死亡所做的最佳准备。我在观察他人的死亡之后,发现死亡可作为觉醒的强大依止。每件事物都在崩解:我们的身体在崩解,我们认识实相的方式在崩解,我们执著的每件事物都开始消融。我们生时学来能够放下的能力,这时自自然然生起;这是我们一直想要做到的,如今它居然自行发生了。

生前学习在空性中放松的人,死亡就是解脱。但如果我们一直努力执著这短暂无常的生命,临死之际就会非常害怕。死亡是我们总想避免的终极未知,是我们一直努力逃避的终极空性。但如果我们能学会在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中感到自在,那么我们临终之时内心就会涌现喜悦。

如果我虚度一生向外找寻协助——整容、遍寻治疗方法、毒瘾等等——死时就会找寻这类外在的事物。当我们睁大充满恐惧的眼睛,会发现惯性反应一点帮助也没有,但为时已晚。这是寂天菩萨严肃的告诫。

必有所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