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阳明审案

一生伏首拜阳明 作者:鹤阑珊


王阳明给皇上的奏书虽然没有得到重视,但皇帝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了他的官僚队伍中还有王阳明这样一个人。对这样的人,皇上的办法是,让他到地方上去锻炼一下。于是,王阳明以刑部主事的官职被派到直隶、淮安等府,会同当地巡按御使审决重囚。重囚大多是秋后问斩的死刑犯,王阳明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中央官员,所谓宰相门童七品官,所以在重新审理囚犯时,他有拍板权。

在审案的过程中,王阳明发现,的确是有很多十恶不赦的人被政府判刑,但也有些是在严打时期因为偷鸡摸狗而被捉进来当成重囚的,还有一些根本就是受不住严刑拷打被迫承认自己犯了伤天害理的罪行。更有甚者,有些囚犯是严重的政治犯,他们进来根本就没有通过司法部门,而是被皇帝的命令直接扔进来的。当然,还有一些人本该早就被处决的,可因为上了供,所以一直在监狱里养老,等待出狱的机会。另外,很多囚犯进来时只是普通的刑事犯罪,可几年后居然成为重囚,据这些囚犯解释说,是因为这里的看守喜欢玩躲猫猫和被死亡,所以,他们为了活命,经常越狱,结果,逃跑一次被捉回来,罪加一等,经过几次积累,就成了重囚。

王阳明很快就高效地处理了所有的事,一些重囚被他翻案,可以不用秋后问斩。而另外一些本该好好享受监狱生活的轻犯却被王阳明揪出来,再也不能见到明年的百花盛开。

王阳明在审案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法大都是后来在战场上使用的实用方法,用后来很多盗贼的话来讲就是:奸猾。

在直隶大牢,王阳明在重囚之外发现一个轻囚。经查探得知,这个轻囚原来是个强盗,杀人无数,早就该被处死。王阳明自然知道他没有被处死的原因,一定是用钱打点好了一切。

王阳明单独审理此人,并且单刀直入对他说,我知道你的事情,你在外面还有人替你打点一切,所以,你才能在这里逍遥快活。

囚犯真是很伤心,他认为王阳明应该将心比心,做囚犯不担心在这里待上多少年,担心的是,刑期没有完,突然就在里面被死亡了。囚犯最后掏了心窝子,我是通过外面的兄弟,给了相关人等不少好处,但我只是想活。进监狱的人,哪有不给官老爷好处的?

王阳明听明白了,这小子外面还有兄弟,不但有兄弟,居然还就在附近活动。他问:“你给官老爷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囚犯回答:“都是我兄弟抢来的。”

王阳明叫他说出兄弟的名字,并许诺让他成为真正的轻囚。囚犯大喜,能光明正大地做一名有期徒刑的囚犯,该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啊,便供出了两位兄弟。王阳明立即派人去捉拿。

很快,强盗的两个兄弟被捉到。

但是,当王阳明审理这三人的时候,那个囚犯突然翻供,他说,这事跟他的两个兄弟一点关系都没有,全是他一人所为,至于他的钱是多年前就积攒下来的。囚犯所以翻供,肯定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思想斗争和反省。他认为,强盗的主要工作就是杀人抢劫,而不是天真地去相信王阳明的承诺。王阳明这个人嫉恶如仇,恨不得和黑恶势力同归于尽,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自己呢?

王阳明对囚犯的翻供,并不愤怒,他正在琢磨该用什么小把戏使他们心甘情愿地认罪。

几天后,当地官府也下了一道批文,说那两人的确不是什么强盗,而是大大的良民。再说,王阳明这是干扰司法公正,用囚犯来牵引出另外的人,显然已经超越了王阳明工作的范围。

王阳明平静地说,那就明天走一下形式,然后放了他二人。第二天,他开堂复审,根本就没有实际内容。王阳明也不焦急,反正他是坐着,那三个却在跪着。正在几个人“聊天”时,忽有人来报告王阳明说,府里又有人来送公文,可能跟这个案子有关。

王阳明急忙走下堂,去了前门。

此时,堂上一片寂静,只有三个人跪在那里伸懒腰。其中一个还站了起来,活动筋骨。那个囚犯对着二人做手势,用手拍自己的屁股。那两人不解,囚犯只好解释:“我是说,最多挨上几十板子,只是屁股受点罪。”

那二人也说,是啊,他没有证据,我还得回家吃饭呢。

三个人正在聊天,王阳明回到大堂,向三人微微一笑,三人毛骨悚然,因为公案下面突然冒出一个差役来,把刚才三人的谈话全都报告给了王阳明。

三人全都傻了,想不到隔墙有耳,更想不到,一个中央官员居然会玩这种小把戏。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只好认罪。

王阳明是个实践家,更重要的,他还是个思想家。在执行完毕这次重审重囚的任务后,他有很多感触和心得。明代的诏狱是很厉害的,京城里的东厂就可以直接把人扔进监狱,悄无声息地以皇帝的名义处死。他们不通过司法系统,想搞谁就搞谁,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王阳明异想天开地认为,应该杜绝这种情况。他想,监狱里的重囚除了政治犯以外,大都是平民百姓,这就很奇怪,难道富贵人家子弟就不犯罪吗?他们当然犯罪,但是,他们可以使用金钱来买自由和生命。同时,他又认为,监狱里实在太黑暗了,牢头和狱霸联合起来让犯人玩躲猫猫,结果犯人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致死。对于这些看守,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他们。

这些建议,王阳明并没有上报中央。或许是监狱里的生活让他感到太压抑,所以,他在处理完中央交给他的工作后,抽空跑上了安徽青阳九华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