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金融危机”——中国崛起路上最大的机会(4)

谁在为中国添堵:大国崛起之痛 作者:隋鹏达


 

田野上升起的希望——中国

当人们还在讨论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鼓吹其为“完美的经济制度”时,骤然而至的经济危机,使这一完美的经济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世上的事总是充满了矛盾,有利就必定有弊,金融资本主义给美国造成的祸害可能大于给它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主制度变质,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谁掌握着货币发行权,谁就是权力至上的王者。美国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一小撮金融寡头的手中,他们当然是美国社会的真正统治者。他们放松银根,工商企业就活;他们收紧银根,工商企业就死。在金融寡头面前,经济民主早已烟消云散。

二、国民经济虚拟化,美国人民是有巨大创造力的,他们创造了世界头号工业国,创造了雄厚的农业基础,创造了发达的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但是,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真正创造物质财富的实体经济受到了冷落,从社会的高层到底层,都热衷于玩弄债券、股票和各种金融衍生品。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占据了国民经济70%以上的份额,实体经济降到30%以下,而且竞争力越来越弱。对于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来说,国民经济虚拟化是非常危险的。

三、虚拟经济泡沫化,最近30年来,国际银行家们比赛着进行“金融创新”,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像雪片一样从华尔街撒向全世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金融泡沫。2008年,美国市场上流通的金融衍生品价值超过300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金融泡沫一旦破裂,美国人民就要面临一场罕见的经济灾难。

四、公私债务高如山,1830年以后,国债就一直伴随着美国的历史。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债务占GDP的27%,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占3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占122%。到2007年10月1日,据美国审计署计算,美国政府长期债务达到52.7万亿美元。其构成是财政负债11万亿美元,社会保障给付缺口7万亿美元,已经承诺而未到位的医疗保险34万亿美元,外加其他项目1万多亿美元。审计署还把这个庞大的债务分解如下:美国居民每个人负担17.5万美元,每个职工负担41万美元,每个家庭负担45.5万美元。一个每天不从海外借到25亿美元就没法活下去的国家,金融情况真是够糟糕的。

五、投机诈骗成时尚,在实行金融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投机诈骗成了一种时尚,甚至政府的政策也为之推波助澜。所谓“次贷”,就是一种合法的投机诈骗活动。美国政府明明知道,流动在次贷中的房产,其价值是被高估的;次贷者的申贷报表是虚假的,被打包的次贷债券被评为AAA级是骗人的……但是美国政府仍然提倡它,并且大力支持,直至引发金融海啸。这真是一个悲剧,是世界性的悲剧。

当西方的那套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面前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又重新翻开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裴多菲的话直到今天依然是真理。否定绝望产生希望,希望意味着开拓,意味着光明。这些话讲得十分沉重,但于沉重处却发出积极的意向。2009年的2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欧洲进行了“信心之旅”的访问,这让国人看到了希望,也让世界看到了希望。从瑞士达沃斯到英国剑桥,温家宝总理始终在强调着“责任”。那时对寄希望于中国的欧洲国家来说不外乎喜从天降。“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的调子一时比“中国威胁论”还唱得高。

此次危机说明80年代以后形成的全球新自由主义发展政策和模式陷入了困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的经济模式则经受住了考验,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和力量。特别是被新自由主义者极力批判的所谓中国体制的“落后性”,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对资本自由化的控制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等因素,正是中国抵制金融危机并走出困境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自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都展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大大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除了及时出台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比如:通过与周边经济体开展货币互换等双边和多边货币合作,促进区域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应对经济危机,中国要找准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既要承担作为经济大国应有的责任义务,又要客观意识到作为新兴国家发展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强自身抵抗危机能力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强劲暖流。

中国经济模式的成功,让世界惊讶和困惑,也让世界充满好奇。当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欧洲的福利资本主义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时,中国模式的优势便凸显出来。其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非常重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而且中国政府在集中和分配全国性财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和优势;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危机中进一步展现。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国政府在政治动员、力量整合、政策推进等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三是充满活力的混合经济模式。中国经济是“国”与“民”相互支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对银行的有效控制和核心资产的拥有,对迅速救市和促使经济复苏有着较强的应对能力,并在主导国民经济发展大方向、集中有限资源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解决社会需求和提供公共品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那么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对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模式就是对西方的价值的挑战和竞争。在金融危机后,那些对美国和西方模式不再感兴趣的西方人也开始看重中国模式了。

现在全世界的媒体都在评议“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到底是指什么?说法也相当不一致,甚至有的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这个词原本不是中国人提出的,如果是指三十年来或六十年来,特别是三十年来我们改革开放的理念、思想、实践和实践结果的总括,那我认为叫做“中国案例”更正确,因为“模式”一词有示范或样本的含义。实际上,“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还在发展中。中国存在着许多需要继续改革的问题,诸如,东西发展不平衡,南北发展不平衡,贫富不均,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不够全面和公正,腐败现象的存在等等。但不是中国人自己没有看到这些问题,而是改进需要过程。看到了,怎么去改革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