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金融危机”——中国崛起路上最大的机会(12)

谁在为中国添堵:大国崛起之痛 作者:隋鹏达


 

不错,中国正在向一个世界性大国迈进。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与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排名已经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但世界爱谈的是总量,中国强调的是人均。有关中国的任何统计数据一经庞大人口的平均,差距就显而易见。更何况中国在科技发展、技术创新、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还远远没有能力引领世界。

事实上,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没有完全跳出“唯GDP论”的框框。在这方面中国不少地方已经有着不少的教训,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民生、社会保障等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虽然GDP总量增长很快,但这些增长与国民财富的增长是不匹配的。如果考虑到财富分配不均的局面正在加剧,则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经济增长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因为这一切与他们的关联程度还不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在世界排名的快速上升并不能说明一切。即使中国的GDP在可预见的未来取代美国,但也不是最重要的成就。GDP最大的价值所在是民富,只有国民在GDP增长中整体富裕起来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口时,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爬坡的艰难、蜕变的痛苦。我们必须切记,“中国称霸世界”这个虚荣我们永远也负担不起。

《兴奋、困惑、恐惧——对中国现象的反应》——这是近日英国《独立报》一篇报道的标题。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中国,中国,中国!……中国正在以几年前还难以想象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类似报道还有很多。近来,随着美国国情咨文和《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对中国的关注,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断增长,西方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越来越多,预测中的“叹号”也越来越多。

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以平均每年9.5%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是美国的3倍,比其他任何经济体都要快。中国有朝一日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如今“这条巨龙的确在苏醒”。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预测,在经济规模上,中美之间,中国将是绝对的赢家,它的生活水平将与美国持平。《纽约时报》一篇题为《2040年的中国》的文章这样写道:“到2040年,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各类科学会议上随处可以听到中文,而美国国内音乐排行榜上的中文歌曲也比比皆是。”法国《费加罗报》则称,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真实的经济实力是法国的5倍。在国际经济机构中也有类似观点,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预计,按美元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本世纪4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一。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将提前8年赶上美国。

这些报道与以往一些丑化中国的报道大相径庭,有的甚至过高评价了中国的实力,有失实之嫌。在西方社会,如此热捧中国的人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西方世界的友好人士

他们一向希望中国早日强大起来,现在看到“中国速度”,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们充分肯定中国的成就和国际贡献,但有时难免带有一些主观愿望和浪漫色彩,有些评价实际上是过誉了。

二、西方的务实派和“知华派”

他们或出于政治考虑,或出于经济需要,或出于独立的观察研究,认为“中国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强调“中国崛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发达国家的衰弱,主张与中国合作,寻求共赢。

三、受冷战思维和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人

他们以意识形态和西方价值观划线,始终把中国列为“另类”和潜在对手。这些人一般都主张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

四、一向顽固的反华派

这些人本来对中国就充满敌意,现在更是神经紧张,视中国为他们“霸权永续”的“最大威胁”和“挑战者”。一些美国反华派最为典型,他们反对与中国合作,说中国的繁荣是“美国财富的转移”,主张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遏制”。

第三种人和第四种人大肆表扬中国,基本可以被认为是“捧杀”。称之为“捧杀”,是因为在这些“热捧”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中国的发展危害很大。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所华裔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黄靖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大国崛起而变得强大的时候,势必要寻求霸权,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挑战原已处于霸权地位的国家。过去的德国和日本如此,现在的美国也如此。只有中国是个例外,它是靠加入世界体系来完成的,中国并没有另起炉灶。于是西方很多人就认为中国是在“搭便车”,就像二战以后的日本一样。他们认为,中国不能老“搭便车”,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中国必须负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美国智库专家黄靖“捧杀”背后的“国际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经济和物质上的责任。西方认为既然中国富起来了,就应该“少享福”,在国际问题上更多地出钱出力。例如,近期有报道称,世界贸易组织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重新排定座次,一旦采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该方法认定中国人均GDP已达4580美元),中国将被视为发达国家,不再享有原来的许多优惠待遇。此外,世界银行也一再声称中国“已经毕业”,将不再是世行贷款的受援国。黄靖解释说,中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扩大援助,在印度洋大海啸中的表现都说明,中国正在积极回应这种责任。国内经济专家也指出,购买力平价作为一种经济学统计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国国情,许多西方专家通过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中国GDP是不科学的。

第二,开放金融市场方面的责任。西方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金融市场的独立性还很不够。中国政府必须放弃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西方一再要人民币升值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实际上,这种要求有一定的危险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大开金融之门,导致经济受制于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