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左宗棠:向曾国藩学习(1)

曾国藩用人智慧全鉴 作者:林乾


曾国藩去世的日子跟他的父亲是同一天(他父亲是在咸丰七年二月初四去世的,曾国藩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去世)。见证者薛福成在其日记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右眼已失明两年多的曾国藩自正月二十三日开始右脚麻木,经久稍愈。二十六日傍晚,到水西门码头迎接他早年在京城读书的好友、时任河道总督的苏廷魁,因发眩晕旧症而回衙署调治。二月初二日晚,眩晕。次日晚,口不能言。初四当天上午,薛福成与他下围棋,一连下了三盘,曾国藩这次特别出奇,三盘都赢了,所以他非常高兴。等薛福成出去的时候,他把薛福成送到了窗外。

他回来的时候继续办公,大约办公到下午的时候,他出去了,到两江总督署的后花园去散步。他走着走着,连声喊足麻,接着就向前仆,跟随在身后的他的儿子曾纪泽连忙把他扶住,当即就传轿子,把他抬到大厅的中间。任凭大家千呼万喊,曾国藩这时候已经不能说话了,用手指着自己的心,画了几个圈圈,别人是否知道他想说什么,不得而知。然后端坐三刻而逝,去世时间是戌时,即晚上的七点钟。

这样一个挽救清朝命运于将倾的政治人物的去世,引起了举国震动。皇帝得知这一噩耗后,立刻派当时非常有名的大臣去治丧,同时辍朝三日,三天不接见朝臣,不处理朝政,以示国家对他的哀悼。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正在西北战场,前往兰州途中。得到这个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感到非常悲痛,在给他的儿子孝威信中说:

涤侯无疾而终,真是大福。惟两江替人殊非易易,时局未稳,而当时贤能殊不多觏,颇为忧之。

左宗棠悲痛不已,后来又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大体表达了三点意思:

第一,他说,曾国藩的去世,我感到十分悲痛。不但从个人的私情交谊上来说,感到悲痛,更重要的是,我为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曾国藩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去世,势必在整个大清帝国当中引起很大的震动。

第二,他说,我们之间过去有争论,可能别人不太理解。我自己刚刚写了一副挽联,这副挽联道出了我真实的心情。世人议论所谓的曾、左不和,是外间腐儒的看法,我们所争的,都是国家的大事,国事兵略,并非争权竞势。

同时纤儒妄生揣拟之词,何直一哂耶?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此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锄去陵谷,绝无城府。至兹感伤不暇之时,乃复负气耶?“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语亦久见章奏,非始毁今誉,儿当知吾心也。

第三,他告诉儿子孝威:我送去了四百两白银作为丧仪,但仍不足以表达哀思。当曾国藩的灵柩过到湘江的时候,你要以晚辈的身份前去祭奠,“牲醴肴馔自不可少,如果能作诔词以致哀,申吾不尽之意,尤是道理”。最后他告诉儿子:我最佩服曾国藩的是,他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写的挽联是: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挽联中的落款特别重要,写的是“晚生左宗棠”。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两人结识甚早,相知最深。曾国藩后来做大学士的时候,左宗棠为总督。按照国家规制,总督在大学生前应以晚辈相称,即在大学士前称“晚”,但左宗棠给曾国藩去信说,我只比你晚生了一年,我们之间能不能破一破官场的规矩,我今后跟你书信往来的时候仍一如既往,不称为晚。曾国藩与他开玩笑地说:恕你无罪,今后我们就这样以兄弟相称。但是在这种极郑重的场合,左宗棠送的挽联,他恭恭敬敬写上的是“晚生左宗棠”。

左宗棠这里讲的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出自同治七年他给皇帝上的一个奏折,他通过曾国藩识拔刘松山这一典型事例,请求皇帝下一个诏书,让全国的封疆大吏,以及凡有提拔任用权的人,都向曾国藩学习,学习他的“知人之明”。他说:

刘松山本是王珍(湘军教父罗泽南弟子)旧部,臣十余年前即知晓此人,但没有感觉他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后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