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练本事有四类,各人专精一门(1)

曾国藩用人智慧全鉴 作者:林乾


曾国藩将人才招到麾下之后,他会给每个人进行一个详细的分工。

他把天下所有的事情、工作,都归纳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军事”,说的是关于行军打仗这样的事情;第二个方面是“吏事”,就是当官,怎么做官,主要是文职官员;第三个方面叫“饷事”,筹饷的“饷”,即从事筹集资金、管理财政方面的事;第四个方面是“文事”,“文事”就是怎么当秘书,搞创作,从事教育、文化、科技等。

曾国藩要求所有到他这里来的人,一定要在这四门功课当中选一门,在每一门当中,都要求学精。而且,曾国藩还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考核,特别是后来他跟太平天国打仗并不是特别激烈的时候,他每半个月,或者最少一个月,都要出一次题考核下面所有的人。考核的内容也非常有趣,主要是国家当前所遇到的大政。大家清楚,这在过去叫“策论”,也就是建言的意思。在几种疑难当中,提出一个或两个最佳的方案,供领导采纳、决策、参考。

在这四门功课当中,曾国藩会给每一个方面提出入手之处。如果一个人立志将来做一个军事家、一个将帅,曾国藩会让他从三件事情上入手:一个是战守,一个是地势,一个是敌情。如果这个人是做文职官僚的,曾国藩会让他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怎么教养百姓,一个是怎样缴纳赋税,一个是怎样处理地方治安,最后一个是劝民兴业。如果是从事财政工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税种,当时主要是厘金、盐税等税种,其次是开源,最后一个是节流。从事文事的,要从上报奏疏、草拟公文、往来书函三个方面提高本领。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方面,曾国藩都提出了具体的、可以努力的方向,可以进步的阶梯,不是没有抓手和空洞的东西,一步一步地把这些人带到一个专家的行列当中。

曾国藩说,学习也好,教化、培养也好,在这些事情当中,我们每个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方面,成为一个专家型的领导人。但是,怎么开始做呢?曾国藩提出两个字:“学”和“问”,他把“学问”这个词拆开来解读。

学要向古人来学习。古人留下了众多典籍,供我们阅读学习。另外还要向今人学习,这就要多找榜样。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他说:无论为官为将,都要找好师、好友、好榜样。人生的过程就是寻找榜样的过程,如果人生没有学习的榜样,那就太可悲了。所以他说,学习这个“学”字就是向古人学习,看书籍;向今人学习,找榜样。

曾国藩说,问,要问两类人:一个问当事人,一个问局外人。当事人处理一件事情时,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个苦衷,有自己的方法。他是当局者,问当局者,才会知道办事情的苦衷。但当局者也有迷失的时候,特别是往往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作为,因此曾国藩提出还要问“旁观者”。旁观者对一件事的成效评价往往更客观,也能提出当局者意想不到的好办法、好措施。再者,局外人可能对局内人有一个更高的期许,有一个更客观的看法。

所以他的原话说:讲究的办法不外乎“学”和“问”二字。向古人学习就要多看书籍,向今人学习就要多觅榜样,问当局者就会知道甘苦,问旁观者就会知道他的效验。勤习不已,才能就会逐渐增长而自己还没有发觉。

曾国藩这样要求人才要专精一门,他自己也是按此来做的。同治元年,方宗诚第一次在安庆拜见曾国藩,他对曾大人处理事情井井有条印象最为深刻,他说:

(曾国藩)督办四省军务,加之三江吏治,安徽善后,海疆夷务,筹饷调兵,文书涵札,他人办一事,日不暇给,公事事躬亲,处之如无事,尤以暇读书写字,与诸贤士论文讲学,事事有条不紊,凡生平所见人物书籍,大致皆能记忆,而外貌浑然不露,真伟人也。予初次见面,以公虚心纳善,知无不言,公皆笑纳。

同年八月十九日,曾国藩的日记写道:

近日公事不甚认真,人客颇多,志趣较前散漫。大约吏事、军事、饷事、文事,每日须以精心果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