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妈妈的野心(2)

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作者:彦秋


故事

王太太有一个五岁的儿子,长得非常可爱,性格也十分活泼,经常与一群孩子蹦蹦跳跳,玩得不亦乐乎。

隔壁邻居家养了一只小猫,时常躲在树底下晒太阳。有一天,王太太正准备出门买东西,看见儿子手里拿着绳子蹲在树下,后面躲着一群小朋友。只见儿子两三下就把绳子绑在小猫的尾巴上了,其他小朋友立即一哄而上,受到惊吓的小猫正要奋力逃跑时,王太太的儿子却用力拉手里的绳子,又把小猫给拖了回去。就这样,小猫被反复地放走,又被绳子拉回来,每当小猫发出惊恐的叫声时,孩子们就会哈哈大笑。这时候,王太太走上前,轻轻揪住儿子的头发。看见妈妈站在背后而且表情严肃,儿子立刻松开手里的绳子,小猫也趁机逃跑了。

“妈妈,为什么要抓我的头发?很痛耶!”

“宝贝,你喜欢妈妈这样抓住你的头发吗?”

“当然不喜欢啊!会痛的。”

“对啊!既然你会痛,那你用绳子拉小猫尾巴的时候,牠它会痛吗?”

“当然会痛啊!小猫是动物,也有感觉的。”

“那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抓你的头发了吗?”

“妈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会欺负小动物了。”

评?论

也许有人会认为王太太有些极端,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做好像是体罚。当王太太抓住儿子头发时,她的心应该更加疼痛,但也因为儿子身体上那轻微的疼痛,才能让儿子切身地感受到他的举动给小猫造成的伤害,让他学会与小动物变换角色的思考,懂得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使孩子成为一个关爱动物、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人。

试想,如果当时王太太没有立即纠正孩子,那孩子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行为中不妥当的地方,虐待动物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获取快乐的途径,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也很容易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因此变成心理有缺陷的人,王太太的心不知要疼痛多少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加强营养和锻炼之外,妈妈们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要及时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也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交谈来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妈妈们对孩子都是宠爱有加,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性格暴戾残忍的人,所以特别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成为自信、包容、乐观、坚强、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妈妈们应该尽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对孩子犯的错给予更多的宽容,让他们从挫折中寻找到生活的真正答案。思想充实、人格健全,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

尚德成人的至关因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妈妈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认为不需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人格教育,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习惯也不以为然,觉得都只是小毛病,长大了自然就会改好。尤其在早期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妈妈们认为,只要孩子智商高,将来就能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此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对品德的教育却往往不在意。

殊不知,智力培养关系到孩子能否成才,而品德教育却关系到孩子能否成人。

实验发现,从小就品德高尚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更顺畅。诚实、守信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孩子面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评价。而自尊、自信的品行,可以使孩子更易获取成就感。让孩子学会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时间,以及培养他助人为乐、与人分享的气度,这都有利于孩子成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这些品德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塑造完美的人格,同时也为他将来在社会的打拼奠定良好的基础。

妈妈身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必须学会言传身教,你孝敬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你面对困难时充满自信,孩子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妈妈的人格魅力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之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就成为社会优秀分子;假使培养得不好,那么就会习惯成自然。这些儿童进到学校里,教师则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