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救市冷思考3:房地产政策不到位,必然高房价卷土重来

惊天大逆转的背后 作者:李骁


2008年10月前后,中央出台一系列旨在鼓励消费稳定市场信心的房地产新政策,政策一出台即引起高度关注。然而,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3%的人认为房价会继续下跌,这几乎和前期呼吁政府出手的大多数“救市”派的观点一致。

“救市”派们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充满危机,甚至面临崩盘的危险,如此一来将对宏观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而期待购房的民众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观望(据此项调查显示:1/3的人选择继续观望)或被迫观望(据此项调查显示:1/2以上的人认为房价还是太高,买不起)。这样看来,似乎政府不“救市”,房地产市场的确要面临深度调整了。

不过与此同时,还有另外少数一批人仍然在怀疑房价的下降,或者即使承认房价下降但仍对后市充满信心,其中不少人,拿上海2006年短暂的回调,随后便报复性上涨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问题是,市场的调整我们已经看到,市场的悲观情绪我们也已感受到,不过,上述少数一批人所认为的市场状况难道真的不存在发生的可能吗?

同样的问题在今天已经不存在疑问,2009年房价不但报复性上涨,甚至创了历史新高。

其中原因之一便是在此番市场调整期间,未能弥补某些政策缺位的状况,房价卷土重来也就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毫无意外地发生了。

问题的焦点在于1998年中国划时代的终结福利分房。在此之前,中国住房的供给主要靠福利分房,以工龄和级别来划分房子供给的大小。众所周知的是,(1998年前)建国近五十年来,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几平方米,住房条件总体状况非常落后,上海等一线城市更为突出,虽然改革开放后,采取了福利分房和市场供给并行的模式,但由于购买力和市场供给不足等原因,几十年来的住房需求并未得到缓解。

就在这个时候,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终结,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下子从计划经济全面跨越到市场经济,这里就产生两个需求矛盾,一是在终止福利分房制度时就已经存在的住房需求,二是终止福利分房制度之后产生的新增需求。两者中有购买能力的靠市场手段得到满足,没有购买能力的自1998年开始便积压下来,对于第一种情况,这部分人的购房需求显然带有历史遗留的痕迹,应该加以区别对待,但实际情况并不这样,而是搞了一刀切。

不论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市场化的解决途径就是靠政府主导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来满足,但实际情况是,这项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市场供给出现结构性的矛盾,所有人都涌到商品房市场,如此庞大的需求,加上后期按揭贷款制度释放出来的购买力,就这样把房价捅上了天。

市场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7平方米,认为中国的住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半是只看理论,而未与现状结合起来调查论证的学院派,一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十分大,二来中国的贫富差距也是明摆着的,有钱的人拥有几套房甚至数十套,没钱的要么买不起,要么当房奴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以这个平均数据来概括解释,既不准确也不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谈消费扩内需,短时间是难以实现的。

2008年在市场调整最严重的时候,我就曾说,经济不景气之下,即便房价降了,因为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也随之下降,他们的住房需求可能依然得不到满足,而如果不解决结构性的供给问题,一旦宏观经济转好,房价可能又会随之高涨,他们还是买不起。

我们来看2008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但每次并未把廉租房政策置于最重要的位置,2009年全国仅完成计划的1/4,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市场调整给管理层解决供给结构性矛盾提供了良好契机,因为投资既可以拉动经济,又可以解决或缓解供给矛盾。错失良机、政策缺位可能导致相当长的时间的代价付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