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龙湖地产与“顺驰第二”擦肩而过

惊天大逆转的背后 作者:李骁


“现在,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个叫龙湖的地产公司了!”这是某家报纸媒体对龙湖地产报道的开篇语。

就在人们对国内经济极度悲观,楼市极度低迷,房产商资金链普遍吃紧的情况下,这家名叫龙湖的地产公司却一路高歌猛进,媒体网络上布满了关于该企业的高调宣传。2009年龙湖地产在重庆、北京、成都、上海、西安5大城市同推24个项目,到8月销售金额已近60亿元。

龙湖地产因何能够逆市飘红?难道它有对抗市场低迷的独家秘籍?仔细研究龙湖地产的发展轨迹,我们就可以发现,和许多传奇故事一样,辉煌的背后总有着不易察觉的苦楚。龙湖地产辉煌的销售业绩背后,也隐含与当年顺驰极为相似的扩张危机。

龙湖地产的履历并不曲折复杂,1995年成立于重庆,历时十载成长为重庆第一名的开发企业。2004年,不甘位居区域品牌的龙湖地产,开始谋求跻身全国一线地产的行列。2004年到2007年,龙湖地产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旅,据资料显示,2003年时龙湖地产在重庆的开发销售收入仅为6?2亿元,2004年为10多亿元,到2005年已达23?6亿元,2006年则达38?3亿元,2007年销售额一举突破100亿元,正式进入百亿军团的行列。

2007年,正处于巅峰状态的龙湖地产,风范和气势均颇为强大,正式启动赴港上市计划,为了配合上市计划,并做大资产包,下半年,龙湖地产加快扩张步伐,不但先后开设上海、西安两个分公司,在拿地上更是频使大手笔。据不完全统计,龙湖地产拥有开发土地面积达1 1000亩,可建建筑面积约1 3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多处天价地王。

这个时候,上市对龙湖地产而言,就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了,不仅关系到企业扩张战略的成功与否,甚至可能严重到事关生死的地步。从龙湖地产扩展轨迹不难看出,龙湖地产拿地高峰集中在2006年、2007年,尤其是2007年,拿地的成本十分高,土地的数量要求有足够的资金作支撑,而土地的成本却很难化解。无论如何,上市都将是重要的一环。

彼得?德鲁克说:“成长是如此脆弱。”快速增长使得企业非常脆弱,高速成长所掩盖的一切弱点,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哪怕一个小小的意外,一旦触动就会引发企业重大的危机。自从龙湖地产启动IPO计划后,资金市场的形势急转直下,先是内地最大的地主恒大上市搁浅,接着便是建业出让股权委曲求全,虽然上市成功却只捧回可怜的10多亿元,比起上市之初设置的80亿元,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一旦变天了就极有可能下雨,这句话虽然是我的原创,也许可以当作谚语。事情往往总向我们相反的预期处发展,于是,江湖上便有了龙湖地产退出地王和龙湖地产资金链吃紧的传言。与此同时,龙湖地产的上市时间也一拖再拖,上市募集资金的金额也一缩再缩,由最初时10亿美元缩减到5亿美元。目前摆在龙湖地产面前的问题是,即便是大幅缩减融资期望值,何时能够上市仍然是个未知数。

为应对资金短缺,2008年龙湖地产推出了“春雷行动”,“多盘同推”爆炸式地刺激楼市,北京、重庆、成都三地共推出十余项目;7月,龙湖推出“季风行动”,也同时四城推十多盘。大量的推盘量,大量的促销活动,从15%到50%大范围的降价,是促使龙湖地产销售回款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然而,进入秋天以后,随着房地产市场悲观预期的进一步确定并加深,促销和降价的效应开始减弱,截至2008年底,龙湖地产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但这其中离不开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回头来看龙湖地产销售业绩的风光,我们会有不同的体会,虽然媒体对龙湖的报道依然火热,赞誉之词比比皆是。

2009年龙湖地产借救市东风,成功上市,销售额更是突飞猛进,龙湖地产的成长案例显示了中国房地产业的成长普遍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表现出了任何地产集团面对大势时的无奈与脆弱,而当下次危机来临时,这样的企业是否会重蹈像顺驰一样的覆辙,值得我们反思。

辉煌的开始源于一个跻身一线品牌的梦想,但愿辉煌不会因梦想而结束,作为一个在区域有10年领导品牌经验的公司,相信龙湖能够做得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