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迷局

权力:领导班子 作者:缪传真


东湖乡在楚州的最南端,滨临长江不远处有一口大湖,名曰东湖。湖心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路,路端有亭。湖的东边有宽阔的浅滩,金黄色的砂砾一直铺到湖心。旁边是芦苇荡,芦花连绵不绝,禽鸟云集,鸥鹭戏鱼。湖的其他三面犬牙交错般一直延伸到群山之中,或者是群山拥抱绿潭,或者是碧水环绕着一座笋山。

山头披绿,苍松翠柏,森森然与碧水相映,岸边时见野兽出没饮水,渔樵相与问答。上岸,再往深山更深处,连接着一片原始森林,山里还居住着一个小一点的行政村的村民。乡镇干部进山,不是当地人引领,不敢贸然深入。

平常的时候,东湖一带山清水秀,碧波万顷。划着小船荡漾湖心,徜徉于山水之间,便有遗世独立,置身世外之感。再往过去几十年,当时,在湖中划船,你用一个稍稍密一点的网兜,放入水中,张开口,逆水网罗,不一二里路,网兜中即可见一层白米虾,晶莹透亮,跳跳蹦蹦。

湖的上游有一条河,这条河汇集了深山里的各路溪水,日夜潺潺,如鸣如诉,将深山里的欢乐与幽怨带出深山,融入东湖,流入长江,归于大海。这一条水脉的走向,牵引着深山里的人们展开了遐想。只要逐水而去就可以到山外,到铜陵,到上海,到世界的大洲大洋。

李博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生长大的。这里有他儿时的碎步,少年的梦想,寒窗苦读,有他的辛酸和汗水,有他朦胧甜蜜的初恋,还有他所有才华和睿智的胚芽。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一个正直的少年,后来他考入县城的第一中学,在那里又考上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他留恋故乡,希望回报父母,就要求回到东湖,分配到乡政府工作,最早的职务是共青团书记。

在中国,共青团永远是党的干部的摇篮。因为共青团的干部共同的特点是,年龄不算大,可以跑赢全程。

他们小小年纪,职务的级别不算低,可以接触上层领导。他们没有什么实权,不招惹是非,别人不在意,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韬光养晦,不会轻易树敌。虽不能办大事,却能够上大台面,他们的见识不算少,他们可以参与当地党政方面的各种主要活动,有些地方还允许共青团书记列席党的常委会议。

他们平常没有多少重要的事,但是,一个地方有事,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总是有参与的理由,他们以共青团的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力量,总是在敲边鼓,跑龙套,可以是马前卒,也可以是座上宾。

所以,共青团书记所在地方的大小事件,他们基本上都亲身经历过,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从各种事件中,他们冷静观察,稍稍聪颖者,就可以悟出官场人际关系的奥妙。

乡镇共青团的干部除了一般乡镇干部的晋升渠道外,比别人又多了一张共青团系统的梯子。他们可以直接进入上一级共青团组织任职,因为共青团干部对年龄有硬扛扛。

在楚州,在安徽,或者在其他农业大省,都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上大学,一般不情愿选择农学院。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跳龙(农)门,怎么可以又回去呢。岂知,农学院又是农业地区县乡干部的人才库。凡是农学院的学生,一般都会被分配到乡镇。

在乡镇,他们一般都会担任或者兼任共青团书记。在共青团书记这个位置上,只要不忘乎所以,不犯大的错误,基本上都会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优秀人才的发展机会就特别多。

李博如就是这样一个幸运者。他是农学院毕业的,他的起点就是共青团。他的官路历程成为同时代的一类人的典范。

东湖河口,人文自然汇集成为一个集镇。小小的集镇,六七百户人家,却是交通的枢纽,对外的窗口,一方物产的集散地,也是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山的人与货物从这个商埠流通到外面,外面的工业日用品和各种信息,从这里传入大山,在大山里形成弥久不绝的回音。东湖乡政府就在这里。乡政府是一个回音壁。

李博如父亲早年当过公社干部,后来是东湖供销社主任,现在已经退休了。基层小吏,一辈子在底层挣扎,受别人的欺凌,也为虎作伥,一肚子辛酸,却洞悉官场黑暗,深知仕途风波险恶。这对李博如有着很大的启蒙影响。像李博如的父亲这一代的基层干部,一般的政绩操行都非常正直、廉洁。

李博如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李仲帆中专毕业,在乡文化站工作。妹妹李淑清卫校毕业,在东湖医院当护士。

长江禁排之后,东湖水位陡涨,一夜之间,涨到河口,漫过闸门,淹没了大半个东湖镇。李博如的父亲家进了水,水深超过了窗台。老娘说要打电话给大儿子,老爹制止了,别分了他的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