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LifeIsaMiracle(2)

走进耶鲁 作者:苏炜


我决定开始努力学英语的时候,每星期70~80小时在实验室,又有了孩子,每天晚上还要上夜校,但这段时间的努力对我帮助最大。我后来回到耶鲁找工作,做报告的时候老板和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都在下面笑,他们说这个人以前话都说不清,现在侃侃而谈,讲得头头是道,这都是几年夜校读下来的效果。中国人很聪明,真的下决心、下工夫是可以学好的。

曹:你比很多中国教授在美国做得好,是不是语言也有很大优势?

许:是,语言非常有帮助。我下的工夫多一点,但语言能力还是不够,还有差距。我们当年的语言基础很差,不像你们现在的条件,从小学语言,我在耶鲁的第一门课的第一次考试,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全部图解,一个句子都写不完整。考完很紧张,去找教授,他问我是谁,我说是考试图解的学生。他说:“你画得不错,我知道你都懂了,我给了你不错的分数。”这对我鼓励很大,当然也滋长了我不用学英语的想法,一直到读博士后才逼着自己去学。

曹:您刚才提到中国本科教育对学生动手操作和做研究的训练不够,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不太重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是,这是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文化比较鼓励当官,官本位思想较重,认为当了官什么都有,当官就有资源、有研究资金。几千年考八股文都是为了当官。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人们不重视个人兴趣,使得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没有太多科技创造发明。现代的中国社会,每个人的人生选择还是掺杂很多家庭、社会的因素,并不是从兴趣出发,而是在传统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好的出路。

前几天有个学生请教我要不要选生物作为以后发展方向,说现在学生物没有好的出路。我答复他,如果就找工作而言,你的说法可能是对的,但如果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完全是不同的事。美国当代教育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按照兴趣走。

美国小学到大学没有排名,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量化的分数不能说明很多问题。等学生考虑未来工作发展的时候,学校也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我对实验室的研究生说,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请不要来。就像谈恋爱一样,你一旦爱上了你的研究,什么脑筋动不出来?各种办法都会有的,这样才能出成果。如果别人强加给你,是很难成功的。

我们耶鲁医学院的学生里绝大多数不是应届毕业生,是工作了两三年再回来攻读学位的学生。他们的人生目标比较清楚,再回来读书也比较成熟。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学生,这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成功概率比较高。中国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就该顺理成章读研究生,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中国人是不多的。哪个中国孩子敢在清华读了一年就不读了?自己创业,父母这一关就很难过。

美国记者采访我的时候,也问我小时候是什么让我对遗传学特别感兴趣。我说你要听真实的故事,而且是适合美国模式的故事。我那个年代,如果高考能考上杭州师范就很好了。当时老师说5个志愿里最好的大学也要填一个,于是我填了复旦。选专业的时候看到遗传学,问父亲这是研究什么的,他不知道,问老师不知道,问邻居也不知道,谁都不知道,就选了它。中国那个年代很少谈兴趣,但在现代社会,发掘自己兴趣很重要。对于留学生而言,更要知道自己去美国做什么。美国教育有几个层次,前50位的大学是精英教育,其他后面的学校层次较低,去留学的意义不是很大。

曹:有很多中国学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只是想先去了美国再说。如果就为了成功地去美国读个好学校,中国学生申请医学院被录取的概率是不是会更大?

许:医学院资金多,招的人也多,可以先看看往年这个专业录取中国学生的情况。虽然有资金来源,但不是所有的资金都可以招外国学生。

曹:也有中国人认为兴趣要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发展得好,社会福利好,所以可以考虑兴趣。

许:有一定道理。统计学上有很明显的数据,最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温饱无忧。但特别富有的家庭里的孩子就不行,那些人没有动力,什么都来得太容易。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刚才没探讨,就是你的职业是否能让你快乐。不是每个人的人生理想都一定要有多么伟大,但至少应该追求快乐。历史上成功的人大多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定兴趣,你要让自己人生快乐,一定要选你感兴趣的工作。我觉得这一点在欧美的教育中最成功,一个人快乐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创造的东西自然会对社会有贡献。快乐的人周围的人也会快乐,不快乐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带去负面影响。

曹:我觉得美国这个民族很重视个人快乐,但我们的民族并不重视这一点。

许:一个民族的个体不快乐,对民族的发展是不利的。你早晨睁眼到晚上闭眼,你日常用的东西有多少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空调、电灯、电话、电脑、微波炉……都不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我们应该为中国民族骄傲,中国人确实挺聪明,但中国人对人类科技的发展贡献不大,中国人将来在世界上要有竞争力,如果没有创造力只有廉价劳动力是不行的。以前我们的文化鼓励民族自尊心比较多,今天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缺什么,怎样在下一个时代的世界竞争中有所作为。

曹:耶鲁和中国的联系历史悠久,现在的关系也很密切,你为耶鲁和中国搭建桥梁做了很大的贡献,能谈谈耶鲁和中国在学术上的合作吗?

许:我的努力有限,这是很多人共同的努力。耶鲁和中国的渊源很长,合作也很多,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这些在耶鲁的网站上都能看到,Yaleandtheworld有各种合作的信息。

曹:这些合作为中国学生创造了什么样的机会?

许:中国学生去耶鲁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这个领域现在在做联合培养,在中国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去耶鲁读博士,还可以继续做博士后,但对这些人的回国工作有一些规定。

曹:您觉得对在美国留学的医学院学生而言,回国就业和留美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许: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就业选择就不同,很难一概而论。就做学术而言,可能美国现在的学术环境更好一点,但具体要因人而异。美国现在有些制药公司在大量裁员,这对中国来说,倒是个好机会,可以吸引更多这方面的人才回国发展。

和许教授聊天的过程中,有个美国的博士来访,我在门外等了一会儿。看见一群复旦生科院的孩子在用电脑,他们是许教授实验室招的学生。按许教授的说法,他们是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人。一个个果然都很投入,时不时乐呵呵地交谈。我注意到他们穿着统一的文化衫,背上有一个抽象的基因链和一句话“LifeIsaMiracle”,这个组合图案很适合他们的身份。这句简单的话也触动了我,人们常说芸芸众生,“芸芸”是从数量上说,生命随处可见。但从内涵上看,哪怕最细微的生命都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探索生命科学之路是不断发现奇迹的过程。如果更多的人能像许教授说的,快乐地去探索、去发现,那么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生命的奇迹就在当下。

斯特灵图书馆墙壁上的雕刻,内容是:耶鲁学生挑灯学习,一边是猫头鹰,表示晚上;另一边是骷髅,表示过度劳累离死亡不远

中国理科学生不重视语言能力,这是最大的障碍之一。语言能力对科学研究很重要,博士后最后一个台阶上不去往往就败在语言上。科学也是一种交流的过程,不懂语言,不能有效地沟通,是中国学生很大的劣势。

美国小学到大学没有排名,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量化的分数不能说明很多问题。等学生考虑未来工作发展的时候,学校也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

我们应该为中国民族骄傲,中国人确实挺聪明,但中国人对人类科技的发展贡献不大,中国人将来在世界上要有竞争力,如果没有创造力只有廉价劳动力是不行的。以前我们的文化鼓励民族自尊心比较多,今天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缺什么,怎样在下一个时代的世界竞争中有所作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