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节:千年菩提路——中国佛教2000年(3)

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 作者:周兵


受戒后,朱士行决定从雍州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成为中国历史上记录的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他在于阗,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抄到了该经的梵本,派人送回洛阳。自己则在八十岁时在于阗圆寂。

而在藏传佛教里,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成后,也迎来了第一批僧人。当时赤松德赞大力推行佛教,来自印度的高僧寂护,担任亲教师剃度七位贵族出家为僧,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藏族僧人,史称“七觉士”。桑耶寺就此成为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佛教寺院。

上座部佛教现在流行于云南傣族地区。这里的地方志说,公元7世纪初从缅甸传入了上座部佛教,最早的僧人常在各地游化,只到雨季才在一地安居。现在景洪县曼厅寨附近,有一座寺庙的遗址,相传这就是云南西双版纳最古老的佛寺——瓦巴姐寺,意为“森林里的佛寺”,建于公元615年。

是什么力量,能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接受和信仰这位释迦族圣人的教导,甚至不惜性命,要去遥远的印度大陆取经求法?

两千多年前,黄帝、老子、孔子思想在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青藏高原和其他区域的人们,还信奉着非常原始的宗教。帝国的贵族们,最初把远道而来的佛陀,看成是黄帝、老子的同道;这位西天的佛,甚至还能“恍惚变化、分身散体”。当时刚刚进入汉地的佛教,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一种新的、带有异国情调和神奇力量的“道术”,犹如道家所讲的吐纳、导引。

公元179年,来自西域大月氏国的支谶,翻译了《道行般若经》,不经意间奠定了以后中国佛教的思想基础。

佛经的翻译,在当时采用了大量的道家术语。不过,想要在士大夫中间弘扬佛法,和尚们首先需要学会用老庄、周易的语言,用中国化的语言去比附、解释佛经与佛法,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格义”。

道安最早建议把出家人的“姓”统一为“释”,意思是释迦牟尼的传人,他谆谆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要放弃“格义”这种方法,回归真正的佛教本源。道安生于北方的儒学世家,当时的北方战火频仍,他带着自己的众多弟子,一路颠簸南下。感慨万千,说出了一句至今还在影响中国佛教界的名言,“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公元379年,北方的苻秦军队攻陷了襄阳,年过花甲的老和尚,被“礼请”到长安,组织翻译佛典。怎样才能译出佛法的真义,又能让中国人理解与欣赏呢?这是道安长久萦绕不去的困惑。他在长安,期待着能与远方的一位高僧会面。

这位高僧就是鸠摩罗什,公元343年,他出生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地区。父亲是来自印度的佛教徒,母亲则是龟兹的公主。他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成为西域大乘佛教的领袖。公元401年底,历经多次战争与磨难的鸠摩罗什终于被迎请到了长安,主持佛经翻译。只可惜,道安在十多年前就已作古,鸠摩罗什称赞道安为“东方圣人”,两位相慕已久的高僧,遗憾未及谋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