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白马寺(1)

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 作者:周兵


白马寺

当时间带着战争的硝烟,以及无数帝王将相、名流高士渐渐远去以后,在中国洛阳,在古老的邙山脚下,一个来自朝圣者的顽强足音,却已经在洛河北岸绵延流淌了将近两千年。

话要说回公元64年,东汉永平七年腊月初七。

这一天,一场“大傩”正在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刘庄的南宫中举行。驱除疫鬼,消灾祈福,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仪式,此时已经成为这个刚刚从十多年的战乱中安定下来的王朝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然而,洛河的流水虽然再一次带走了象征疫鬼的火把,却带不走汉明帝刘庄心中那份长久以来的不安。作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自当上太子的那一刻起,这种微妙的不安就始终伴随着刘庄。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正是凭借着一块刻有“刘秀当为天子”的神秘石碑,聚拢人心,建立东汉。公元57年,刘庄即位,他内心深处或许也无数次期盼着自己的天子名位能像他所崇拜的父亲那样得到某种上天神谕的确认。

公元65年元宵前夕,刘庄夜寐南宫。恍惚中,他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从西方飘然而至,在殿庭里飞绕着。梦中的情境如此神奇,萦绕在刘庄脑海中。这个梦成了第二天刘庄和几个近臣之间的核心话题。

有的大臣告诉他,西方世界有位大神,名叫佛陀,形象与梦中的高大金人一模一样。刘庄被深深地吸引了。皇皇大汉,怎能缺少如此神通的大神?又怎能不聆听大神的教诲?

很快,刘庄就派出使者,前往西方拜求佛法。这一年是永平八年。

然而,由于两汉之交中原王朝国力的衰弱,原本已被西汉武帝远逐大漠以北的匈奴,此时又重新控制了天山南麓的区域。

公元65年,当汉使西出玉门关,小心翼翼地躲开匈奴的骑兵,踏上茫茫取经求法之路的时候,遥远的西方,佛陀灭度已五百多年。

随着阿育王孔雀王朝的覆灭,整个印度半岛在分裂战争和外族入侵中度过了两个多世纪。在复兴的婆罗门教的挤压下,大量佛教僧侣被迫离开了故土,把佛法带到印度南边的海岛以及印度北边的大月氏、龟兹、于阗等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支同样怀着前途未卜心境的队伍,在今天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不期而遇了。一边是一路西行、风尘仆仆的求法使者,一边是一路北上、游化宣教的高僧。这似乎不经意间的相逢,竟直接促成了世界两个伟大文明间的一次巅峰对话。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这次对话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之深广,超出想象。

这次历史性的相逢,很难找到详细记载。也许正因如此,才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洛阳,这座九朝古都自东周时起就被称为“天下之中”。“增周旧,修洛邑,翩翩巍巍,显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这是《汉书》作者班固在永平初年对洛阳城发出的由衷赞叹。

公元67年,西行求法的汉使回到洛阳。他们不仅带回了佛经和佛陀的画像,随同到来的还有两位印度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或许从走进洛阳城门的那一刻起,两位高僧就打消了内心的顾虑,认定这里就是他们漂泊半生的归宿之地。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得到了汉明帝极高的礼遇,被安排在负责招待国宾的鸿胪寺居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