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节:玄奘(7)

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 作者:周兵


玄奘在慈恩寺的译经工作长达四年(公元649—653年),他的译经班子在今天看来令人羡慕,从全国精心挑选的二十三名僧人组成了强大的阵容,玄奘担任译主。他以非凡的领导力和绝对的权威性,统领着这些当时佛教界的精英们。 

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东汉到西晋的草创阶段,东晋到隋末的“旧译”时期,至此进入了玄奘开创的“新译”时代。

在中国佛教史上曾有四大翻译家,他们是具有印度血统的龟兹人鸠摩罗什(公元344—409年?),印度人真谛(公元500?—569年),玄奘和锡兰人不空(公元705—774年),大约每隔百年才出现的这些翻译家中,汉人只有玄奘。

在译经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件事情让玄奘牵挂,寺里的经籍箱堆箧叠,而人的肉身终归毁坏。唯有薪火相续,找到可以继承自己的弟子,才能使弘扬佛法的事业不至一旦而废。 

古代的译场本身也是学校,玄奘白天主持翻译,晚上就为弟子们讲授当天新译的经典。玄奘在印度所学的微言大义,就通过这种方式流传。玄奘的弟子中名传后世的人很多,除了窥基之外,玄奘的弟子中还有撰写《慈恩传》的彦琮、慧立,新罗僧人圆测,回国后开创日本法相宗的道昭……

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公元652年,玄奘向唐高宗请求在大慈恩寺内建塔,获得批准,敕令建砖塔。为了慈恩塔的早日建成,玄奘日夜操劳。开工那天,还亲自挑砖,参加建塔劳动。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四角五层的慈恩塔终于落成了,这就是今天大雁塔的前身。玄奘把带回的经典及佛舍利一万多粒,全部奉纳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塔门两侧的砖龛内分别镶嵌着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序言就是玄奘在译完《瑜珈师地论》后,恳请唐太宗撰写的,太子李治也随即附序。佛塔奠基那天,玄奘把两块刻有序言的石碑砌在墙上,希望它们能成为镇塔之宝。历史证明了玄奘的远见卓识。公元842年,唐武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疯狂的灭佛运动,他拆毁了四万四千六百多座寺庙和佛塔,却始终没有敢拆存放有他祖宗碑文的庙和塔。大雁塔躲过了这次以及后来的历次劫难。

玉华宫肃成院的遗址上,这里就是玄奘生命中最后四年生活、居住的地方。公元659年,为了翻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玄奘上奏高宗,希望把译场移至离京城远些的玉华寺。高宗终于恩准,玄奘可以全心全意地译经了。

六十岁的玄奘,带领“玄门四神足”在内的一批高僧,远行两百多里来到玉华山,满怀报负。看到深秋的玉华山依然景色秀丽,他深信:“这里就是阎浮兜率天!”生命中的最后四年,在这样的心情下开始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