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王阳明的知行思想(6)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开展 作者:蔡仁厚


2客观面的落实

这一面的落实,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立人”,中庸所说的“成物”。人的生命,既与家国天下相通,也与天地万物相通。人,是一个感通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存在。就人类世界而言,由“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条目,贯通“格、致、诚、正”之内圣工夫与“修、齐、治、平”之外王实践而为一。就道德实践之规模与条目而言,实最为完备。,良知便要求联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就宇宙万物而言,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见《孟子?尽心上》篇。,良知便要求天地间的一切存在,皆能各适其性,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其目的在成就生命之“量”上的“广大博厚”。依阳明,人类文明中一切价值的成就,都是良知明觉之感应所要求的。这种道理,在他的《大学问》中讲得最为明透参蔡仁厚《王阳明大学问思想析论》一文之第一、第二两节。该文编入《儒家心性之学论要》一书,1990年7月,台北,文津出版社印行,又,《王阳明哲学》第九章第一、第二两节也有论析,可参看。。兹引一段,以见一斑。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你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心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禽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大人仁心呈现,故有“民胞物与”张横渠《西铭》发挥以乾坤为大父母之义,而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天下之人为同胞手足,视宇宙万物为党与同伴,此正一体之仁所显现的博爱,大爱。之情怀;小人间于形骸,强分你我,而自小自限,所以不能表现大人之心量。其实,人人皆有仁心,虽然有时不呈现,但当一个特殊情境(如孺子将入于井)来临时,则其怵惕恻隐之心也必然当下呈现。所以小人对草木瓦石而显现悯恤顾惜之心,也正表示人心之仁可以与鸟兽乃至草木瓦石而为一体。因此,良知落实之范围,实与一体之仁的感通同其广大。1982年,我出席在夏威夷举行的“国际朱熹会议”,曾有和诗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