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最喜欢的童话(1)

如何真正富有 作者:(瑞士)维蕾娜·卡斯特


安格拉·赛弗特“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小男孩,大约四五岁,这时发生了一些事,结果决定了她/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这也许是关于您本人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当然,我无法继续将这个故事写下去,因为我并不了解您以及您的故事。然而,作为一位心理疗法专家,我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讲一些可能对您很有帮助的事,甚至可以因此使您的人生故事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如果这是您的愿望的话。

“交互作用分析”(Transaktonsanalyse,又译“沟通分析”)是美国精神分析师埃里克·柏恩(Eric Berne)创立的,在这个领域也针对“孩童时代最喜爱的童话”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童话对于当事者后来的人生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如果您愿意,您也可以看一看是否会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这个童话故事中发现自己人生道路的最初蓝本。

关于四五岁时候发生的事,您还能回忆起什么呢?您在当时所生活成长的那个家庭有过怎样的经历?您最好首先将自己所能想起的事情都写下来。

而如果您还想再做点什么事,以便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人  生的剧本,那么您可以在往下读这本书之前,特别是在重温那个著名的童话故事之前,首先凭记忆将您所能回忆起来的关于那个童话的内容提要写出来。这个提要要尽可能地短,只要将其中重要的情节用少量的句子总结出来就行了。

如果除此之外,您还能回忆起某一本书或者某个话剧、电影,它们也曾让处于青春期时(即十二至十八岁)的您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也请您就此写一个简短的概述。如果您还有兴趣继续对自己潜意识中的人生规划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那您还可以仔细考虑一下,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曾读过看过的故事中有哪些对您而言很重要,并且同样写出一个内容提要。

接下来,您可以看看,是否能在那个童话和最近所看的故事之间发现共同的主题,而青春期所喜爱的故事要么是类似的主题,要么反映了一种对立的观点。这是因为青春期常常是一个叛逆时期,在那些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心中会产生一种念头,渴望打破旧的信念,但这种念头却一直受到来自父母爱的压迫和拒绝。因此,假如人们在少儿时期最喜欢的故事以及所偏爱的读物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且因而显得不那么生动鲜活的话,那么这一点在青春期所喜欢的故事中就会得到反映。

在这个自己最喜欢的话剧或者电影中肯定包含如下这些特定的角色:

——一位贯穿全剧的主角,即童话中的英雄人物。孩子当然要将这样的角色分配给自己。

——一位阻碍自己人生的对手。在童话中,这个人物大都以恶毒的巫师或者女巫的形象出现,而孩子会把这个人物想象成某位总是限制其行动自由的人。

——骑士,一位善良的仙女,一位年长的智者,或者是某些助人为乐的动物。孩子则常常将某位慈爱的奶奶或者善解人意的爷爷赋予这个人物形象,但也可能是另外一些他们所信赖  的人。

——然后还有一些人物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几个有助于故事保持悬念,使情节更加错综复杂、意外纷呈的配角,以便故事可以一直充满紧张刺激而不至于很快结束。

——当然,对于每一个引人人胜的剧本而言,最重要的则是:最终赢得了什么,比如一位公主或者一位王子,一批宝藏或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而故事的张力恰恰在于,这个胜利是常常看起来是根本无法取得的,那个英雄人物总是在输,似乎最终会成为失败者似的。

在真正的人生中也同样如此,因为每个剧本都是以真实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写就的。

正是在这些幼儿时代所喜爱的故事中,未来的人生主题变得特别清晰。在这个年龄段,孩子随时准备着接受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仔细观察着自己周边的人,尤其是母亲、父亲以及兄弟姐妹们,并且会下意识地作出一些决定。比如,当一个孩子感觉自己没有受到认真对待时,他可能会对自己说:

“我再也不会表露自己的感受了!”。而到了成年时,这个人会被别人认为特别理性或者甚至有些冷漠。再比如,当一个孩子看到家里的某个人常常生病并因此得到很多的关心照顾时,他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也要经常生病,这样我就可以得到别人的照顾了。”或者,有时候家中最小的孩子会希望妈妈最好能总是待在自己身边,那他就可能会想:“我永远不要离开妈妈。我最好压根就不要长大。”此外,他可能在长大成人后依然表现得十分孩子气,并且在伴侣关系方面也以不健康的方式依赖着他人。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孩子是从家庭生活经历中——当然要比我刚才所提及的事情多得多——画出其“原始决定草图”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