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非:法家大成,帝王之师(1)

历史的江湖:品悟中国历史上的谋臣 作者:常桦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公子,他曾与秦国丞相李斯同拜荀子为师。他不擅辞令,但思想敏锐,文才出众,长于著书。他以犀利的目光,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人生进行了洞烛幽微的审视和入木三分的剖析,至今读来仍震人心魄、发人深省。他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的著述,后人编成《韩非子》一书。他的文风干脆犀利,语言形象生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法治思想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成归国,谋求改革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一些有识之士主张通过变法和立法的途径来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以顺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完成大一统的历史使命。春秋时期曾出现过许多有名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管仲和子产。虽然他们没有提出法治的理论,还不能称之为法家,但他们的政治主张和实际活动却为法家学说的创立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可以称作是法家的先驱人物。到了战国,在一些诸侯国中就出现了以进行变法和立法为主要形式的政治活动,前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这些前期法家虽然思想、学说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感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提出重法、重术、重势、不尚贤的法治主张和奖励耕战的措施。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这些先驱人物和前期法家的法治思想,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在韩非生活的时期,韩国国力日渐衰弱,有识之士都无比忧虑,尤其是韩非。他心系祖国,一心想要劝谏韩桓惠王进行改革,以挽救国家危难。在此之前,韩非先去了楚国,拜荀卿为师。苟卿即苟子,本名况。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他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韩非非常仰慕荀卿的才学,跟着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尤其是他的法治思想。两年后,韩非学有所成,告别荀卿回国,即向韩桓惠王上书。韩桓惠王召集太子安、横阳君韩成、相国张平和公子韩阳等人,商议韩非提出的改革主张。太子安等人根本不相信韩非的主张能够马上富国强兵,但既然是韩桓惠王召集商议,也只好耐心听韩非的解释。

韩非先给大家讲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虽然动听,但是众王公大臣却有些摸不着头脑,让他直说。韩非接着说:“如今那些想用先王的治国之道来治理当今社会的人,都是守住树桩等待兔子一类的人,改革决不能坐等啊!”各位王公贵族都认为韩非是在指桑骂槐地讥讽他们,因此很不高兴。

韩非又说:“改革决不能削足适履。改革既然要破坏旧的制度,那就一定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改革首先要实行法治,那就要把法令制度公之于众。赏罚都要以法令制度为准则,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令制度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

国相张平和几位公子都是爱玩权术之人,听说在法令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心里都老大不高兴。韩桓惠王也觉得这样做不妥当,问:“法令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贵族与平民之分,这可能吗?”

韩非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三只虱子正在吸食猪身上的血,它们相互争吵不休。这时,另外一只虱子过来问:‘你们在争吵什么?’三只虱子回答说:‘我们在争夺猪身上最肥美的地方。’这只虱子说:‘腊祭快要到了,你们不担心杀猪祭祀的时候茅草把你们统统烧死,却还在这里争吵不休,岂不是糊涂至极!’三只虱子听了,立即停止争吵,共同拼命吸食猪身上的血,结果这头猪越来越瘦,最后瘦得皮包骨,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腊祭那天,主人就没有杀这头猪。我们韩国就像这头越来越瘦的猪,如果不把它身上的虱子清除掉,它是肥胖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