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1)

历史的江湖:品悟中国历史上的谋臣 作者:常桦


在西汉开国的功臣中,张良是一个胸藏韬略、腹有奇谋、眼光高远、长于决断的人,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是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

【报仇不成,圯桥拾履】  

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末期,是韩国贵族后裔。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国力较弱,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但张良所在的家庭在韩国却堪称显赫之家。他的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元老,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丞相,德高望重,在韩国朝野上下深得众望。他的父亲张平,虽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却也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做过韩釐王、桓惠王的丞相。父子两人历相五朝,这在整个战国时代恐怕都是个奇迹,由此也可以看出,韩王对张家的恩宠确实非同寻常,这大概也是后来张良要誓死报效韩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加快了对东方六国的军事行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军大举攻韩。韩军当然不是这支虎狼之师的对手,一番交战之后,韩军大败,秦军攻占了韩国都城,俘虏了韩王安,随后尽取韩国领土,将其纳入秦国版图,置为颍川郡,韩国宣告灭亡。而这一年,距张良的父亲张平去世恰恰20年。

韩国灭亡了,张家的显赫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秦始皇灭掉韩国后,要把韩国的贵族迁往咸阳。但张良不愿意。他认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的丞相,蒙受韩王厚恩,在国家破亡之际,他不能坐视不管。他发誓要找机会报复秦始皇,为韩国雪耻。为了报仇,他遣散了所有的家童。虽然他的弟弟恰巧在这时死去,但他舍不得对弟弟进行厚葬。他拿出全部家财四处访寻刺客,广交豪客,伺机行刺秦始皇。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带领庞大的仪仗队和卫队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巡行天下。张良探知了他的巡行路线,料想他必然要经过博浪沙一带,于是便和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一带埋伏。

不过,秦始皇确实不是一位等闲之辈,他对沿途的风险早已做了充分的估计。因为在此前他曾多次遇刺,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那次荆轲在咸阳殿上的刺杀行动。不仅让他差点性命难保,而且让他在众文武大臣面前丢尽了颜面。这次出巡,他当然不会掉以轻心,不仅带了庞大的卫队,而且还玩了一出偷梁换柱的把戏,他为自己找了个替身。他让这个替身乘坐那辆最豪华的辇车里,而他自己则坐在一辆并不显眼的车里。

当庞大的仪仗队和卫队经过博浪沙时,张良和那位大力士混在人群中。车到跟前时,张良示意大力士赶紧动手,那位大力士一跃而前,取出铁锤向车中砸去,只听得一声惨叫,那车也咔嚓一声倒在了路旁。

张良心想,秦始皇必死无疑,于是趁乱逃走了。

张良满以为秦始皇一死,天下肯定会大乱,光复韩国便有了指望。

但是没过几天,消息传出,秦始皇并没有死,被铁锤砸死的是他的替身,张良本人也被悬赏千金通缉。

一番周折之后,张良变更姓名藏匿在人口众多、来往人员比较复杂的商业城市——下邳城(今江苏邳县西南),安下身来。

在下邳城的亡命生涯中,张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对付秦朝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光靠零星的恐怖行动是无法动摇他的根基的,也没有办法达到光复韩国的目的,必须想想其他办法。张良开始变得稳重起来,那个血气方刚的“愤青”渐渐消失了,他想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报仇复国之路。

一天,张良闲来无事在下邳桥上漫步,他在桥上踱来踱去,若有所思。这时,一位穿着粗布短衣、举止有些异常的老翁来到张良旁边,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张良,然后在桥边坐下。

刚坐下一会儿,老翁就故意把鞋脱下来扔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