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健康心态守望婚姻幸福 (4)

完美家庭密码 作者:孟宪励


“中顽童”为何长不大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紧张的节奏,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

因他们不老也不小,被称为“中顽童”。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c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彼得‘潘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

◎案例30岁的教师李某结婚几年后与其妻产生了矛盾,妻子甚至要同他离婚。妻子愤愤地说:“他整天嬉皮笑脸,在学术和工作上没有一点进取心。”尤其是他的许多行为让妻子颇为不解。李某喜欢收藏电动小汽车、遥控赛车之类的玩具,理由是等孩子长大后能给他玩儿,而实际上李某要比孩子更喜欢玩这些玩具。李某的爱好还不止这些,他把大部分的闲暇时光都花在了玩电子游戏上,而且每次出门上班前都会把游戏机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理由是“孩子会把它捧坏”。妻子无奈只好拉着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说李某的症状是不折不扣的“彼得·潘综合征”。患“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不去考虑长远的事情。

专家在线

王英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博士

淡起“彼得·潘综合征”,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这位1904年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甲笔下的童话人物,多次被搬上银幕。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丁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不少孩手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据介绍,青年A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患者本人往往不愿承认。

王博士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有些家长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非常依赖别人,习惯于让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又自恋--长大后他们很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彼得.潘。”

王博士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而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要让他知道: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结果会越来越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