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难道战争就是人类的本能

大脑就爱找借口 作者:李东野


难道战争就是人类的本能

怪癖实录

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1日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在美军当天的军事行动中被击毙。

“9·11”恐怖袭击的画面仍历历在目,本·拉登一直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公敌。如今,世界头号恐怖分子被击毙的消息,引起了全球人民的关注,更是让众多美国民众欢呼雀跃,同时这也被美国政府冠以反恐事业中“迄今为止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就”。

然而,在欢呼拉登这个恐怖组织头目被击毙的同时,我们却也看到北约在利比亚的轰炸,利比亚政府和反政府的武装斗争。

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边拿出“维护和平”的架势,一边却发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难道战争就是人类的本能?

揭秘真相

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类具有“死本能”,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

研究者也说:战争并不是人类的本能,而是原始部落的人类为了获得生存与繁衍习得的一种比较“成功”的社会策略。

战争与复仇,作为人类历史与行为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自然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研究。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拿破仑·查冈(Napoleon Chagnon)对生活在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夫多妻部落雅诺马米人(Yanomamo)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观察,对部落人口的战争与仇杀做了深入的调查。

查冈通过对仇杀数据的研究发现,仇杀是原始社会甚至一些国家中最能引起暴力与战争的原因。在雅诺马米人(Yanomamo)的各个部落中,复仇就是战争的最常见理由,但引起战争的最初原因往往是为了“女人”。在这些部落里,有生育能力的女人是部落战争中最重要也最受关注的战利品。雅诺马米人把所有的人分为了两大类:unokais(杀过人的人)和non-unokais(没有杀过人的人)。根据统计,杀过人的人的配偶数量明显多于没杀过人的。在20~25岁的青年当中,杀过人的平均拥有0~80个妻子,而没杀过人的平均拥有0~13个妻子。同样,在41岁以上的男性中,杀过人的平均拥有2.07个妻子,没杀过人的则拥有1.17个妻子。

这似乎意味着好斗就能获得繁殖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查冈并不认为促使雅诺马米人厮杀的是他们好战的本能。因为很明显,真正嗜杀成癖的人往往很快就会被杀死,那些真正成功的雅诺马米斗士通常都非常有自制力,非常精明:他们打斗只是因为在雅诺马米的社会中,只是男人提升社会地位的通路。甚至很多雅诺马米男人说,他们憎恨战争,希望将战争从他们的文化中废除。

由于战争的间歇性,研究者都不认为“战争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后果”。他们认为,战争并不是人类的本能,而是原始部落的人类为了获得生存与繁衍而习得的一种比较“成功”的社会策略。

查冈指出,在适应环境的优胜劣汰中,有机体总是倾向于表现出不断促进生存与繁衍的能力,也就是生物学家所说的“整体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es)。对人类来说,这就包括了学习与模仿成功的社会策略的能力。

此外,有机体在生命中拥有两种内驱力:一种是存续的内驱力(somatic effort),一种是繁衍的内驱力(reproductive effort)。这些驱动力总会导致对于包括生存资源,比如食物、水和领土以及繁衍资源,比如配偶、能提供配偶增加子孙的联盟的竞争。所以个体,以及由关系紧密的个体形成的团体,为了和他们的“邻居”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常事。因为虽然冲突并不一定要采用暴力形式去解决,但一般情况下个体还是会倾向于使用暴力,因为通常暴力会增加个体利益。

查冈表示,他并没有假设人类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整体适合度,但在人类的文化传统中,为了目标而奋斗是被认为有价值与值得尊重的。因而在很多社会中,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就意味着生理上的成功。

虽然查冈研究的是生活在亚马逊雨林中的部落,但在当代的现实社会中,战争依然像原始部落里一样,是获得资源与赢得尊重的捷径。比如利比亚战争中的各方,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

芝加哥人类学家乔纳森·哈斯(Jonathan Haas)曾说:“如果战争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生理机制,那么它就会始终存在。然而情况绝非如此,因为战争绝对不是像语言那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