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海生涯第一步高棋(1)

顾雏军的巴别塔 作者:孙燕君


1990年,顾雏军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海外创业。

顾雏军为何要到海外发展?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小康”牌空调被查封,顾雏军在国内经商失败无路可走,所以跑到海外发展。

其实顾雏军在国内的创业很难说是失败。“小康”牌空调虽被查封,但顾雏军还是从中赚到了钱。况且“小康”牌空调的停产是1993年的事,而顾雏军出国是1990年的事,当时“小康”牌空调卖得正红火。

顾雏军海外创业的真正原因是他看到了无氟制冷剂的主要市场在欧洲。

“因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欧洲各国是发达国家。按照《蒙特利尔公约》,发达国家在1997年1月1号必须禁止生产和进口氟利昂。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期限是2010年,这个时间很遥远。你很难想象一个发展中国家会在1992年、1993年就会花钱做这个事。所以我只能选择到英国去。而欧洲对环保比较重视。事实上我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如果我们1992年开始在中国做这个事情,那它的市场不会很好。”

欧洲环保制冷剂市场对顾雏军的诱惑的确是巨大的。下面这件事就是一个明证:

“我们当时知道英国有一个企业,要用我们的制冷剂做一些制冷设备,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我们给他报了个价,后来发现我们报低了。那一年他有260万英镑的费用是要用在指定的环保项目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我当时报250万英镑可能最后都会同意的,因为他这个钱总是要花的。一些大的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在公众面前的环保形象,每年有一定的环保费用,如果我当时很高明的话,可能已经拿到一个很大的数目了。”

把战场从中国移到欧洲,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也是一个正确的抉择。这是顾雏军商海生涯中走的第一步高棋。没有这一步,顾雏军的原始积累和资本运作都无从谈起。

移师海外占领欧洲市场的成功,显示了顾雏军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出色的捕捉商机能力。对此,外交官出身的前科龙总裁刘从梦的评价很中肯:“他很爱思考问题,办什么都事情很果断,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他能够抓住时机;另外也比较敏感,商机一出来他能马上就抓住。缺点是比较急躁。”

1990年,顾雏军看到了欧洲的商机,也碰到了一个难得的机缘。一个英国人看中了顾雏军的制冷技术,邀他技术入股,并且给他买了到英国的机票。于是顾雏军身揣500美元登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

“这个人对我来说是个很关键的人。我不宜用他的名字来给我做广告。他是个很成功的人士,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人士。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很多宝贵的东西。这对我后来在北美发展和在亚洲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顾雏军虽然不愿说出这个英国人的名字,可能是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因,但他并不否认这个英国人对他的巨大影响。

顾雏军的海外创业从此开始了。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从一无所有和一片荆棘中杀出来的草莽英雄。因此,媒体和民众总是格外关注他们的第一桶金。对顾雏军也不例外。

当1995年顾雏军在天津投资4200万美元建厂时,媒体就开始质疑他的第一桶金;2001年顾雏军拿出3.2亿元收购科龙时,媒体更是纷纷追问他的资金来源。

面对媒体接二连三的追问,顾雏军大惑不解:“我拿自己的钱收购,凭什么要说清楚钱的来历?”

顾雏军开始对媒体的追问很反感:“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新闻界不应该关心我有没有钱。比如说我要买一辆车,应该是卖车的人担心我有没有钱付款;可现在国内的新闻界经常对卖车的说,哎,你不能卖给他,他可能没钱付。在国外,新闻界对公司并购主要关心两个问题,第一你会不会裁员,第二你会不会做一些有污染的投资。新闻界关心的是社会效应,关心一项收购会不会对社会产生负效应。”

当顾雏军被媒体问急了时,脾气暴躁的他大声吼道:“我不是骗子!”

面对穷追不舍的记者,顾雏军愤愤地说:“我不会编故事骗你们,请放心,我肯定没干过犯法的事,没卖军火、毒品,没炒地皮!”

“原始积累问题不应该由我来回答,因为我不是在中国完成这个过程的。”

但是很快顾雏军就明白了:国内与国外就是不一样。媒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有时比法律更可怕。不管他是否清白,也不管他在哪赚到的钱,他都必须说清楚。

于是,无奈的顾雏军开始回答了:“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心一意卖我的制冷剂。”“和别人致富的途径不同,我完全是靠技术致富,研究的几项科研成果为我带来了财富。”

然而,媒体和民众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

至今还有许多媒体和民众怀疑顾雏军第一桶金的来历不明,笼罩在顾雏军原始积累上的迷雾还没有完全消散。

其实顾雏军海外创业的经历和原始积累的真情已经浮出水面。

“其实谈不上哪一桶金是原始积累。对我们来说就是卖制冷剂。先是在中国,后来1990年到欧洲。在欧洲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当时全世界只有我们发明的制冷剂是available,是可以用的。available的意思就是说它无毒、不可燃、具有商业的可用性。那个时候我们的同行是没有这样的产品的。他们新的制冷剂毒性数据还没出来,一直要到1992年才出来。也就是说我们比他们早了两年时间,这两年的时间差对我们保持在欧洲的优势是有一定帮助的。”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顾雏军是靠在欧洲市场卖制冷剂完成原始积累的。至于他在海外创业的具体细节,顾雏军也透露了一些:“我去国外,从来没有读过书或打过工,一出去就是做老板。我以制冷剂的专利权入股,而且是大股东,占60%多的股份。”

顾雏军开始一直充当技术提供者的角色,并在几年时间内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收益。

1991年下半年,顾雏军在英国建立了英国顾氏制冷技术有限公司和一个年产量为2000吨的制冷剂生产基地。在这个公司中,顾雏军以技术入股,并成为占有60%股份的大股东,其他股份属于风险投资商。

随后顾雏军和他的创业追随者开始全力在英国和欧洲推销他们的制冷剂。他们曾与英国一家超市集团合作,在其属下600家超市使用他的制冷剂改造中央空调。而后又在德国、加拿大、美国推销制冷剂。德国BMW公司、加拿大道格拉斯集团、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都使用了他的技术改造制冷设备。

到了1994年底,顾雏军的制冷剂在英国CFC(氟利昂)制冷剂替换市场中占据了25%的市场份额。这时顾雏军又在加拿大建立了加拿大格林柯尔公司。这一年,格林柯尔制冷剂在英国和加拿大的年销售额达到1700万美元。

此后,顾雏军又进入了美国市场。顾雏军先是建立了一个破旧的工厂,还成立了简陋的研究所,雇用了几个外国人,用他的“顾氏理论”和顾氏制冷剂对小型空调进行改造。小打小闹了一段时间后,顾雏军在美国成立了多家分公司,并谋求与国外一些机构合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