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找土地(14)

阎连科文集:乡村死亡报告 作者:阎连科


“马家峪人在配骨亲!”

终于燃尽了。花圈起动了。棺材抬起了。童男童女抱着我和秀子的相框,跟着花圈前移了。吹手们,把脸仰向天空,把乐器吹得悠扬响亮,箫声笙声,唢呐声笛声,一律吹奏成一条纯净激荡的河流,载着相并的两个棺材,从刘街漫过去。四爷是那河流上的一个舵手。这丧婚的队伍,汩汩漂漂,船筏一般浮动在街面。好些年来,刘街因为一条公路经过,脱开了旧日厚朴的静寂,都市气息日渐浓烈,街面店铺林立,店铺后竖起楼房。原来的刘家涧人,几年间突然丢掉了喂养几辈的老牛,把光景过到了乡间都市的田地。每日呈现在眼前的风光,不再是田野的日出和山梁的日落,而是急急忙忙地从洛阳运回半假的货物,急忙忙卖给和他们早几年一模一样的村人们。今儿,马家峪的这支葬队,又载回了他们久已湮没的记忆。响器班的乐声,吹拂起往日岁月的尘灰,刘街人忽然记起,几年前他们是刘家涧的人。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开店铺的锁了门窗;粗粗糙糙,加工城市服装式样衣裳的女人,离开了脚踏的缝纫机;煮了鸡子撒上盐的,从挂有“驰名道口烧鸡”的牌下走出来;拨着算盘的老人和按着计算器的年轻人,都停了那忙乱的手指;着实离不开的,如身后三斗桌的抽屉堆满了钱的会计们,就把头从门口举出来,把一条刘街的街道,塞成挤坏了开不走的长途客车。二拐子在四爷身边,高昂起头来,斜眼瞧着满人间的赶集人和刘街人,鼻子两侧,红红地挂了两片儿笑。葬队前打花圈的马家峪晚辈,徐缓地压着脚步,把花圈举得老高。花圈上挽联的白纸条儿,在空中一荡一荡地飘摆。棺头上的“善”、“贞”二字,像两只夜间的车灯耀眼。眼下,乐班吹的是《入墓歌》,那凄哀的曲调,缠缠绵绵,细雨一般,极像从花圈上凋落在山坡上的朵朵纸花。响器班的乐手,先还为那多得的五块钱惬意,又为自己的年龄,非三岁孩娃而在刘街凑热闹感到羞答。这会真的落在了刘街的人海里,想,即使淹死也值得死这么一次,索性解了衣扣,露出铁锈红的胸脯,吹得晃头摇肩,前仰后合,仿佛自己已被乐声抬了起来。而那迟缓走动的脚下,似乎不是沥青路面,而是起伏跌宕的河水。响器后面,先前那些抬箱抬桌的男人和一溜儿白云似的孝队,在这神圣隆重的丧婚里,忽然觉到了一种意味,便紧紧地跟在队伍的后面,不断答着刘街人的问话:往哪里?马家峪坟。前面是马家峪的四爷吗?哎。这秀子要合葬给谁?没看见嘛,是马家峪的马佚祥,原是你们刘街的,叫刘佚祥。啊,知道了,这秀子和佚祥原来都是刘街人。刘街有人忽然想起来,秀子和佚祥竟都是刘街的人,如今却要合葬到马家峪。于是,便都想到了我的舅和那开了金矿的秀子的公婆。纷纷扭头去找起来,问起来。说话间,街心的刘家大酒楼,已被丧婚的队伍牵到了乐声里。在那清亮的声响里,舅的楼店如被煮了一样蒸腾,先还开着门窗,乱哄哄有客人和被雇来的掌勺师傅跑出来看热闹,后来,那门窗便被关死了。四爷在队前,轻轻咳了一声,队伍便就站下来,在舅家的楼前,消消停停,响器班吹了一曲《找家园》。舅家无声无息。新起的楼房仿佛淹没在了乐声里,直到热闹的人,指戳着那门说够了,四爷才又咳一声,葬队又慢慢抬着一双黑棺朝前移。到秀子婆家经营金货的店门口,四爷再将葬队收拢住,传响器班,吹了一曲《奔天堂》,才又令葬队开进。金店门口立着的,是秀子婆家小女儿,她看着十六人并抬的两个棺,看着那棺前孩娃抱的我与秀子的相,迟疑一阵,咬着嘴唇退回去,反锁了店门,再也没有露面。然那一双瘦眼投射出的目光,却死死地扎在窗玻璃上。过了金店,也就差不多走尽了刘街。二拐子回头望了一眼,说四爷,再从街上过一趟吧,让刘街人好好瞅瞅马家峪人的武威。四爷没言声,只是高扬着鞭子,赶着牛车,载着刘街满世界的人头,迟缓地朝前走。这时,刘街上空的云气,已被马家峪丧婚的响器班子吹散了许多,日头也露出一层薄面,有黄黄的光亮,抚摸着我和秀子的棺木。棺头的两个“善”、“贞”金字,在黄朗的光亮里,显得耀眼,刺疼了刘街人的眼目。跟着队伍拥来的人群,依然紧随着不散,高唤着停下吹一曲,停下吹一曲!然四爷却怀抱着胳膊,脸上硬着厚极一层木然的神色,端端地走在队前,半倚了我的棺材,将头歪在一边,让我棺头刻的“善”字敞敞亮亮露出来。他一步一步走着,微合双眼,如往日赶牛车进刘街拉货时沿街过路一般,对人山人海,对刘街的这番热闹,全然不在意的样子。二拐子又从队后追来,说,四爷,该调头了,刘街走尽了,四爷才回身看了一眼刘街,说放一挂响鞭,不回了,响器班吹累啦。二拐子一怔,燃响了湖南浏阳的千响鞭,噼啪声炸乱了响器班的乐律。为了使乐声不被鞭炮的声响淹没,响器班的乐手把头硬在空中,身子僵着不动,仅让手指和脸腮掀动在忙乱里。一时间乐声鞭声,汇成一条滚滚的山洪,冲塌了刘街的楼房、刘街的店铺、刘街的繁华和满世界拥挤的刘街人。可是二拐子和马家峪别的人,响器班和抬陪嫁的男人们,没有谁看见四爷昂扬在脸上的气色突然退去了;也没有谁看见,刚走过的刘街的路边,又多了一家新的店铺,上挂了方正见尺的宋字招牌,写有“马福子木器店”六个大字。在那招牌下站立的,正是小福子和他的媳妇。小福子和他刘街的媳妇,竟没有来送葬。他们也在看热闹,但他们不像别的刘街人,紧追着葬队看,只远远地站着,身子没有离开铺门,仿佛那一对身子,被稳稳地镶进了新店的门框里。

四爷看见了这店铺,也看见了小福子和他的媳妇。他媳妇的身子紧紧地贴在小福子的肩膀上……

四爷带着葬队回了马家峪。

日头西移时,马家峪的坟上,洒落着金灿灿的光色,坟地四周的麦苗,绿茵茵的。远处的山梁,幽静寂寥,零散走着从刘街回来的赶集人。就这个时候,马家峪以辈辈相传的习俗,照男左女右的方位,将我和秀子葬入了丈二深的墓洞。墓洞里那蕴含了几千年的温暖甜腻的土味,滋润进我的棺材,又渗入我的骨灰盒里。我踏踏实实闻到了土地的气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