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国学热”只不过是商业炒作和叶公好龙(1)

棒喝中国 作者:黄东涛


王老师在《致中国国民的一封信》中说:“正当全体中国人还没能搞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之时,就贸然地流行起什么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等一系列的炒作和经营,一旦中国传统文化被如此地炒作、经营,就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再度的摧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灭顶之始。”

王老师认为,当下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种种炒作,“决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超越的契机,而是一大批商业炒作和好龙叶公的春梦,一旦经典文化成为流行时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会转化为平庸的糟粕,而其中的糟粕必将被当作精华传颂,精华不仅不能提升超越,更会伴着糟粕江河日下,以致于虚无”。

眼下的中国,正在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也被称作“国学热”。一些人穿起了汉服唐装,电视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热热闹闹,各种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被重新发掘出来,各种现象让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了。

但是实际上,王老师的棒喝正当其时!眼下的“国学热”,其实还是一场“虚热”。这场热,太浮躁了,太急功近利了,太泥沙俱下了。凭着对经典的一知半解,在眼球经济驱动下而大谈传统经典,为了吸引商业投资而纷纷抬出传统文化名人,包括西门庆这样的“名人”,一些并没有真正中医修养的养生专家大行其道,指导大众养生等,这些,就是这出刚刚开幕的“国学热”大戏中的众生相。

观察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平心而论,很少有本着至诚之心来传承文化精华的。眼下的“传统文化热”,很大程度上,刚好是偏离传统文化真正精神的表现。传统文化要“义利并举”,当下的“国学热”是否看重“利”要比“义”重得多呢?

我们刚刚从100多年的民族虚无主义中走出来,对传统文化并没有真正清晰的认识。这种时候如果一拥而上,只要是“传统”都当作宝贝来炒作,就很容易以“劣币驱逐良币”,并且积非成是。在传统文化仍处于“大病初愈”的时候,如果再遭受一次打击,中国传统文化从此遭受灭顶之灾,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的话。

王老师说:“毛泽东先生曾告示过我们:不要割断历史,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批判性地接受。而时至今日,我们更要从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到毛泽东时代都要落实超越。如何落实?如何超越?最主要的是应该先搞清楚什么时候一些中国人开始抬错棺材,哭错祖宗,何者为精华,何者为糟粕。”

那么,从什么时候一些中国人开始抬错棺材,哭错祖宗?

从清朝中叶开始,部分中国人开始丢弃中国文化的精华,开始拥抱糟粕,并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造成中国一百多年的堕落和虚无。也导致很长时间以来,一些中国人把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堕落以来的东西,当成真正的中国文化来批判。

当前,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擦亮眼睛,凝聚心力,审视被我们几乎割断的中国传统文化,找出真正的精华所在。

面对中国文化,什么是精华,什么又是糟粕?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精华,是因为它能引导人类洞察自身和世界,并为人类带来实在的幸福与和谐,它不是虚无缥缈或不痛不痒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体现在这样的智慧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颗心,一颗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心,一颗圆明透澈的心,一颗自利利他、自立立人的心。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人本有这样的明澈之心,只因后天的污染,使其本色暂时隐藏了。“途之人可以为禹”,“人人皆有佛性”,这种种宣示,都是对人人具有这种光明本性的肯定。风月有今古,人心无古今。淬炼和回归这样的一颗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核心所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实践,在浩瀚如海的中华文明积淀中,我们就容易知道,什么是让人明朗的精华,什么是让人迷昧的糟粕,什么只是非关精髓的民俗之类的文化。

为什么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总是对何为糟粕、何为精华感到头大?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拿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心”的钥匙。就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基础上的西方文明是以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为核心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子百家以及儒释道文化的精髓,是要人回归这样一颗本自具有的圆明透澈的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