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国学热”只不过是商业炒作和叶公好龙(3)

棒喝中国 作者:黄东涛


“国学”之所以没有“真热”,只是“虚热”,是因为丢掉了“精神”。国学的精神在哪里?国学的精华是什么?没有多少人知道,更没有多少人践行。当大家以西方的哲学来分析中国思想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以西方的宗教文明来引领中国先民的智慧文明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以对象化的思维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自私自利、不问家国天下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把国学当成纯粹的知识学术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急功近利、躁动不已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以资本主义市场化的思路操作“国学市场”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不去身体力行,不以生命为道场去践行的时候,国学的精华就丢失了..当大家沉溺于国学的糟粕之中,无心以开放的心态传承、参究与弘扬国学精华的时候,国学的精神就丢了。精神的丢失,意味着堕落,堕落之“热”,岂不是“虚热”?!

为什么说有人在“商业炒作”?笔者从来都认为商业化并不是什么坏东东。无论是教育产业化还是文化产业化,都有它的时代意义。商业、市场、钱,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无所谓坏,都是工具。它们的好坏,是由操作人的好坏决定的。商业有商业的道德,市场有市场的道德,钱有钱的道德。根据古人的见解,“盗亦有道”,即便是强盗,也要讲究道德。“道德”就像王老师所说的:“道,就是游戏规则;德,就是知道游戏规则,并且遵守游戏规则。”当今中国的商业,竞争近似无序,缺乏基本的道德规范,譬如诚信的缺失。商业风气不好,自然也会影响到所谓“文化产业化”,当然也包括国学的商业化。当国学的商业化,不是先有“国学”后有“商业化”,而是先有“商业化”后有“国学”的时候,国学就成了没有道德的“商业炒作”了。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大家先要了解国学、传承国学、践行国学,然后再以适合当代的形式,进行商业化推广。其实,产品的商业化,何尝不是如此?先要了解产品、确保产品质量,然后才能商业化。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所谓“国学”大多是倒过来的商业化,确有炒作之嫌,譬如《论语心得》的热卖、风水相面的流行、名著的水煮戏说、古书的断章浅读、《弟子规》的畅销、古董字画收藏的热炒、茶叶茶道的虚假、丢了武道的武术、寺庙的香火、慈善公益的伪善、商业化的宗教、养生的热潮、中医中药的西医化、没有实证的口头禅,等等。如此炒作,“国学”必滥!

为什么说有人是“叶公好龙”呢?当真的国学来了,那些所谓的国学“工作者”、“热爱者”、“学习者”、“研究者”、“弘扬者”,恐怕都被“吓”死了。这就是“叶公好龙”。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学习国学,并不准备践行之。他们学习国学,只是为了附庸风雅,甚至只是为了忽悠别人。他们学习圣人之言,是想规范别人,至于自己,则不必规范,不必向圣人看齐。他们觉得圣人说的好是好,只是自己做不到,似乎也没有必要做到,只要知道点就行。他们不知道,知而不行,其实不是“真知”。他们更不知道,知必能行,知行不二,见贤思

齐,明心见性,才是国学真正殊胜之处。唯其如此,对于国学的真正妙用,方能真正了解和品尝。而“叶公好龙”的国学爱好者们,并不知道“践行”国学的妙用,他们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心,仍然是自己欲望的奴隶。他们没有基本的承当精神,他们不应该学习国学。如果都是“好龙”的叶公,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真龙”了。真龙是需要真承当的。诚如文天祥所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是“真国学者”,所以他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问当今的“国学者”,谁能做到?

当然,国学热的浮躁背后,其实也有积极含义。在笔者看来,这股国学热,不管虚实、真假,都是一个征兆,在预示着一件事,那就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潮就要到来。这个征兆,正如大地震要来、大海啸要来,一些动物本能的感应,鱼儿跳起来了、老鼠跑出来了、人们躁起来了一样,虽然有些乱,但是急剧的变革和创新,也不会太远了。

既然如此,就请真正热爱国学的人们坚定信念,身体力行,不要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着手做点事吧!不要让真正的中国文化精神,断送在我们这些自称弘扬国学的人们手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