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茶话(1)

明报:茶酒共和国 作者:黄苗子


罗忼烈

喝茶在我国,少说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然而"茶"字的出现不过1200年左右。茶最初叫做"荼",一名包数物,《尔雅·释草》:"荼,苦菜。"《说文·草部》:"荼,苦荼也。"是野生的蔬菜。《尔雅·释木》云:"槚,苦荼。"这才是后来叫做茶的荼。清人郝懿行《尔雅义蔬》说:

《释文》:"槚与榎同,荼,《埤苍》作■、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按今"茶"字古作荼,故陶注《本草》苦菜云:"疑此即是今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此说非是。苏轼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似又因陶注而误也。郭云:"树小似栀子。"今茶树高或数丈,小乃数尺,其叶都似栀子,南中人说春初早采者佳。郭以"早采为荼,晚取为茗"。陆玑《诗疏》云:"椒,蜀人作荼,吴人作茗;樗,吴人以其叶为茗。"是皆以茗与荼异。《尔雅释文》云:"荈、荼、茗,其实一也。"故《茶经》云:"其名有五:一荼,二槚,三蔎,四茗,五荈。"则茗荼亦通名耳。《茶经》又引《凡将篇》有荈诧,是知茗饮起于汉世,王褒《僮约》亦有"武阳买荼"之语。《吴志·韦曜传》云:"曜初见礼异,或密赐荼荈以当酒茗。"事见史始此。而《云谷杂记》引《晏子春秋·杂下篇》:"食脱栗之食,炙三弋五卯茗菜。"《困学纪闻·集证》八云:"今本茗作苔。"考《御览》867作"茗菜",载入茗事中,知今作苔误。据此,茗又起于汉以前矣。又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

这些话,对于茶的字源和喝茶的来历说得概括而清楚,引文虽然稍长,还是有必要的。然而一般以为茶就是苦菜的荼,陶隐居的《本草》注还不十分肯定,所以说"疑此即是今茗",到了宋初徐铉兄弟奉旨注《说文》,纵在"荼,苦荼也"条下断然说:"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这是错误的,由于徐本《说文》流行,影响极大,所以苏诗之误,不一定出于陶隐居,再说,诗人吟诗也不大理会小学问题的。

把荼字减少一画变成茶字,是不是始于陆羽《茶经》?当然不是。虽然郝懿行主此一说,他若陆心源《释荼》,亦谓"陆羽改'槚苦荼'之荼为茶",言之凿凿。但在陆羽以前,如李白有《答旅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杜甫《巳上人茅斋》诗有"茶瓜留客迟"之句,《寄赞上人》诗有"柴荆具茶茗"之句,而《寄狄明府博济》有"谁谓荼苦甘如荠"之句,可见菜的苦荼仍用荼字,茶的苦荼已作茶,分别使用了。茶虽是荼的俗字,却俗得好,因为荼是多义词,苦菜和茶之外,茅秀也叫荼,如《诗·郑风·出其东门》的"有女如荼";萑芀也叫荼,见《尔雅·释草》。当"茶道"通行以后,另造一字以示分别是必要的。前人翻刻古书,常以今字改古字,茶字通行后,《尔雅》的"槚,苦荼"有些版本就改为"槚,苦茶"了。荼、茶读音相差很大,又是什么一回事?据清人席世昌《席氏说文记》引顾炎武云:

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东汉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

按梁顾野王《玉篇》尚无茶字,只在荼下云:"杜胡切,苦菜也。又《尔雅》曰:'槚,苦荼。'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又除加切。"可知到南朝梁代,虽有"除加切"的茶字音,还没有茶字,只将荼字作两读而已。今天所见梁以前的文献中却不乏茶字,大概原来都作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