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节:第二章 为什么做不好细节(7)

细节决定成败II 作者:汪中求


我在欧洲听到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老太太,把砸碎的镜框玻璃收拢后,用一个小布袋装好,把袋口扎上,贴上一个小标签注明“碎玻璃,小心”的字样。这的确是值得称道的,这不仅仅是垃圾处理的方法问题,深层的问题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爱。

说到《透过细节看日本》这篇文章,使我不得不提及这篇文章在我的博客上登载后的故事。《透过细节看日本》在网上发表前,我就不由地担心:会不会有人看了此文,就认定汪中求没有民族自尊心了呢,甚或干脆就说我已经是今日的汉奸?因为差距、因为追赶、因为时不我待,我仍然将文章予以发表。但是,因为其中有一些叙述和描写反映出日本的国民素质比较高,尽管都是事实的记述,还是遭到了一片板砖飞舞,谩骂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网友指出“愤青”的过激反映本身就是素质问题。有位网名“43军”的网友发表评论说:“看了你的文章,很感慨。但是一看留言,感到心中隐隐地作痛。民族的仇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但是不能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手有优秀之处,就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也不能因为是对手,就无视他们的优秀。我们国家的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往往有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形而上学,只要是对手,就一定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屑一顾,而且是什么都可恨。一个意识形态成熟的人,一定会客观地分析对方的优缺点,学习敌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这才是一种进步。”

于是,我在博客上这样说:“当然,我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考察的纪实,对日本的了解和理解自然很不全面,更不能算透彻,我也不是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就算专家也未必全对。”2006年12月31日18∶34∶24,我曾回复网友“心眼乱”道:“骂声一片,意料之中;板砖横飞,早有准备。国家不是靠‘愤青’可以强大的,百年前的前辈尚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爱国不是靠谩骂可以证明的,更多的人在深思并且启动自己!”

再给朋友们看一个数据:《透过细节看日本》是分上下篇发表的,然而12月29日发表的上半部分阅读量仅为6468人次,只有下半部分阅读量的239%。可见很多人是文章都不愿看完就匆匆发表评论的,能说有多大的准头?就更不用说把我博客上的全部文章看完再评价此人!

我还想说,记得当年中国派往日本的受降代表徐永昌,到达战争刚刚结束的日本。见到日本国上下迅速重新努力收拾千疮百孔的国家,人们行色匆匆,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徐永昌感慨地说:“吾人切不可有痛饮黄龙之想,因为一个战败国能有如此表现,其中兴是指日可待的!”不知网友面对如此感慨会有何感想?我们不会简单地指责徐永昌不爱国,不恨日本军国主义吧?今天的青年对战争的感受,对非正义战争的发动者的情绪,不一定会比参加了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的将士更深刻吧?

〖〗毛主席这样的修改,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砸烂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胸怀,使全词的立意更高远,思想得到升华。在世界和平中,也表达了中国和日本的友谊不能忽视的思想。我想起毛泽东主席当年的词《念奴娇·昆仑》。“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1963年毛主席把“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并作说明“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就是政治家的正确态度。处处是细节,处处见素质。

确实,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与以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文明;散居在广袤田野上的农村与设施齐全、聚集而居的城市,对人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现在,由于中国的城市正在发展中,一些人城市化的时间还比较短,并且还有相当多的人正不断地从农村涌向城市,不能及时地进行转变,以适应城市化对居民的文明要求,因此,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就成了触目可及的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