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中求:正·清·和

可以平凡 不能平庸 作者:刘兴旺


——《可以平凡,不能平庸》序汪中求我的领导朱新月希望我为同事刘兴旺所著的《可以平凡,不能平庸》一书作序。平凡的我正为膏梁谋而忙得不可开交;但这个题目很有味道,于是便欣然提笔。

自然,我至今仍然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庸人,再修炼30年,也不晓得能否脱离庸人之列。但我以为自己在“去庸”的路上,走得还可以,甚而有人说我有“特立独行”之嫌,我不在意。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过:“余观世上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我是一直怕成为林夫子所说的“面目可憎之人”,便刻意做了点事情,甚至过于偏执,用时尚的词叫“坚定”,倒也有了一丁点心得,一丁点自慰的文字,一丁点可以挺直胸脯的事情。不知道这“一丁点”算不算此书中的“不能平庸”之为。

事实上,“可以平凡”说易却难,“不能平庸”说难也易。据说,文怀沙先生练书法,常常用“正、清、和”三个字,国学大师文老先生说,老子尚正,孔子尚清,释迦尚和。我想应该是这么回事,尽管现在对这三个字还不甚了了。前几天,在《中外管理》杂志社,杨佩霆老师说人生有三个阶段:0-30岁是“只能如此”阶段,30-60岁是“并非如此”阶段,60-90岁才是“不过如此”阶段。好在我尚未及“不过如此”阶段,对“正、清、和”三字,还有时间慢慢去悟。

至少,我们可以认认真真去做人。比如巴金,本来可以像其他作家一样,对自己在“文革”期间的行为保持沉默,但他却坚持不懈地自责和忏悔,并通过《随想录》,将自己在“文革”中的所思所行毫无保留地作了披露,写出了自己在“文革”中被残酷批斗时不得不说假话的经历,其中有很多事情,如果他不说,别人是永远不会知道的。这就是做人上毫不含糊的巴金。

至少我们可以认认真真地做事。比如于右任,虽有“草圣”之称,但他自己的心得是:“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合至理。”又比如魏源曾得到一册古本《大学》,于是数日不出门,夜以继日地读,抄录全篇又与今本相校相勘,待友人见他,几同乞丐,蓬头垢面。如此态度,一生定能成一些事。

又想起林语堂的另一句话:“愚可耐俗不可耐,痛可忍痒不可忍。”钱钟书一向厌恶“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之类、之流。林语堂和钱钟书的确没有欺骗我们啊。

说了这么多,好象除了自己以外,提及的都是名人。这只是因为象我一样的俗人故事讲了没有代表性。请读者见谅。

以此作为序,不知能否过朱先生的朱笔,不知能否取悦于作者。

2005年11月10日于广东梅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