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节:第三章 生活中面临的困惑(3)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作者:诸总


导致如今这种恶果的,是一味地对GDP的追求。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不是因为开发多了,而是开发粗了;不是现代产业多了,而是原始产业惰性大了;不是开发过头了,而是开发失当了;不是不该开发,而是不该乱开发。人们直言,种种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由于我们考核官员政绩的标杆一直都是传统GDP。

传统的经济学从来没有假定自然资源是稀缺的,它一直将自然资源视为可无限供应的,将空气和水等资源称之为“无限无价”。当人类生产活动严重危害环境,并且产生能源危机以后,经济学并没有修改其“资源稀缺”的假设前提,只是简单地把资源从无价格变成有价格。但是怎么给洁净的空气或者一片未被砍伐的森林定价?又怎么给地下水、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定价呢?

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

砍伐一片森林可以带来100万元的经济收入,但随之而来导致的水土流失、空气恶化等后果又需要投入70万元治理,那么砍伐这片森林,就增加了170万元GDP。显而易见,这种计算方法是非常错误的,按照这种计算方式,吸烟的人购买香烟所花的钱以及他用于治疗吸烟所导致的疾病花的钱,都是GDP的一部分,花钱得病以后再花钱治病,带来GDP的双倍增长,而对得病的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水资源被污染了,饮用水资源减少了,水价自然也要提高,GDP增加了,而人们却不得不饮用被污染的水。而GDP统计对此无能为力,它只能将所有产出一视同仁地计入经济增长。当人类追求产值和利润的欲望发展到不顾环境和资源的程度时,必然同时危害人类自身。

GDP的误导,掩盖了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公平性,少数人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大部分好处,而环境破坏的恶果却要由大多数人承担。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我们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节 与CPI赛跑

2008年,网络上流行这么一句话:“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是你一定要跑过CPI。”2008年,就连不认识英文字母的中国老大妈都在谈论着CPI,估计老大妈们不太可能知道CPI的全称——居民价格指数,更不太可能知道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她们对CPI有一个最简单的认识:这玩意儿一上去,柴米油盐、禽蛋鱼肉,所有你用得着的东西,又要涨价了。

不光是中国,全球的物价都在上涨,中国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国际市场如此之近。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零售物价指数,也称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当CPI增幅大于3%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增幅大于5%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纳入CPI计算的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细分为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

例如去年购买这些商品需要10000元,今年购买相同的商品需要11000元,那么今年的CPI指数则上升了10%。当然,真正计算的时候并不是这么简单,还要根据我国典型家庭的消费结构,确定每种商品的权重。

物价走势已经成为当前普通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2008年2月,我国CPI上涨8.7%,创近12年来新高,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猪肉价格上涨63.4%;乳及乳制品价格上涨16.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