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节: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心生菩提树 作者:智缘


心生菩提树

第一章 超越心灵的束缚,用心选择自己的方向

第一章

超越心灵的束缚,

用心选择自己的方向

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天,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感到很疑惑,就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们在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于是,弟子们卷起裤管,高高兴兴地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弟子很是不解。于是,禅师问弟子道:“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着说:“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在插秧苗时也跟着水牛移动,这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插完一看,插的秧果然都很直。

做事要选定目标,但如何选择目标,选择怎样的目标也是关键。要想把事做成,就要选择正确、合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实现既定的计划。

心生的意念不要过重

有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老人向有意捞鱼的人提供渔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小和尚一时善心大发,他想:“我要把这些鱼都捞起来,全部放生。”

于是,小和尚蹲下去捞起鱼来,可是,他一连捞碎了三张网,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

小和尚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狼狈相,心中似乎还在暗自窃笑,便不耐烦地说:“施主,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能捞得起来呢?”

老人回答说:“小师父,看你也是个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鱼时,你考虑过你手中的渔网是否真的能够承受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气地说道:“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小师父,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我们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的时候,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小和尚思考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坏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就未免显得不合时宜了。合理定位,适时把握,才能稳妥地达到目标。

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但是,由于他的人品很高,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生活方面的窍门。

有一次,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

他们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地不解了。

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高僧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

众人问道:“那么请问高僧,具体该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就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少呢?”

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众人若有所悟。

做事就是这样的道理,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就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如果找不准底线,一味求多,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