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节:第一章 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穷忙族”(4)

你为什么越忙越穷 作者:张静宇


根据在网上的调查,在自认为是“穷忙族”的人中,有82?6%的人为在职者,9?2%的人为学生。

在调查过程中,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物流管理师小李讲述了他自己的忙碌:工作加班加点那是家常便饭,过年过节更是忙得一塌糊涂。平时总是要维护客户资源,即便稍微有点儿空闲,还要抓紧时间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给自己充电。虽然每月有上万元的收入,但是收入和工作强度是成正比的。有时候他觉得,自己都不如月收入几千却做着一份轻松工作的人活得幸福。

小李说,像他一样做物流管理师的,收入差不多都在这个水平,所以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自身价值衡量,他都觉得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忙族”。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由的享受空间,唯有无休无止的工作,天天生活在“忙”这个字眼中。

空姐的收入可以说是很可观的。然而江小姐却说她也是个“穷忙族”。江小姐是某航空公司的空姐,她的基本工资再加上加班费和奖金,每月都接近万元。她每月都要飞好几次国外。由于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她平时穿着光鲜,同事眼里的她始终都是精神十足的。但工作半年之后,江小姐的胃口却变得越来越差,一旦错过了吃饭时间,胃就会隐隐作痛,但为了维持甜美的笑容,她经常拿着药上飞机,一有空闲就吃两片。她说她经常工作很累,有时还会忙着加飞。一般像感冒之类的小病她都不请假,就是为了多攒点儿积蓄。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要保持良好的形象仪表,所以化妆品和服装方面的花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她每月开销中最大的部分。看着同事们穿的用的都是国际一流品牌,她自然也不能老土,于是她每月化妆品就得花掉近一两千,服饰装扮花掉大约三四千,加上其他方面的开支,江小姐每个月居然也入不敷出。

张晨是一家媒体的主编,他的月薪收入同样不菲。刚毕业时他进入报社担任记者,每天忙忙碌碌地寻找新闻线索,感觉压力很大,却又找不到真正的头绪。每周,记者部主任安排的采访任务都无法正常完成,有一阵子,他都萌生了辞职的想法,但是想想现在社会上涌现了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而工作的机会却没有增加多少,于是咬咬牙留了下来。经过近四年的辛苦拼搏,他从普通的编辑记者升为了执行主编。事业算得上蒸蒸日上了,可身体却严重透支了。尽管他穿的服装越来越高级,可是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脸上总能看到挥之不去的倦容。他看似一个成功人士,其实扮演的是“重要人士”的角色,单位从上到下,事事都离不开他,在别人眼中张晨似乎就是钢铁巨人,永不疲倦,可是艰辛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假如不工作,他将一无所有,但是工作对他来说反而是一剂强烈的衰老药。

“穷忙”自有各自穷忙的理由。收入低也好,收入高也罢,总之穷忙圈里并不是只限于普通的工薪阶层,高收入的白领甚至老板也同样会被卷入“穷忙”一族。健康、衰老在“穷忙族”当中普遍流行着。

世界都在穷忙中

由于全球社会经济整体的不景气,“穷忙族”这一现象已经成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纽约时报》前资深记者大卫·史普勒在其著作《工作的穷人:在美国所看不到的》中提到“穷忙族”这个群体,认为美国有500万人过着“辛勤工作却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德国,穷忙族人数超过100万;在日本,人数超过1500万。全世界似乎都陷入了“穷忙”的风暴。从欧美、日本、韩国到中国,随着产业调整(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金融风暴(国际货币、金融、投资等的变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劳动力贬值)、保障制度缺失(缺乏临时工作保障)的到来,“穷忙”现象接踵而来。

“穷忙”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崛起”速度并不一致。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管理弹性,采取减少正式员工、增加非正式员工(兼职、打工、签约、派遣等)的方式,使在职员工工作强度增大,使大量人才就业压力增大。以德国汽车行业为例,虽然德国的汽车产业越来越发达,影响力越来越深广,但是今天整个德国汽车产业的总雇用员工人数还不到50年前雇员的一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