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资金是喉咙,土地是命根(2)

中国房地产到底该怎么办 作者:常青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

图3-2表明了2001—2009年间,房价增长率与地价增长率的关系。从图中可知,只有在2006年,房价增长率高于地价增长率,其余年份中,地价上涨的幅度都高于房价的上涨辐度,特别是在2008年,即使房价出现了零增长,地价增长也保持在了10%的增长率。因此,仅仅从数据统计上看,开发商的囤地观念的确是正确的。

开发商究竟囤了多少地呢?限于数据条件,我们无法准确计算开发商囤地的规模,但根据2007年《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累计囤地规模在10亿平方米以上,可供开发3年左右。

不仅如此,在地价不断上升的市场中,“倒卖土地”已经成为另一种名正言顺的开发模式。《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月7日刊登了一篇名为《“煮地”揭秘: 一个地皮掮客的套地空手道》的文章,为我们讲述了“煮地模式”的玄机。周家明(化名)是一名“土地公关经理”。这位30多岁的男子,开名车,穿名牌,他的身份也被称做“地皮掮客”,住在上海徐家汇的一座老式洋房里,低调地处于“隐居”状态。按周家明自己的话说,他并不是一名投资者,而是一名“土地公关”经理,而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老板成功拿地,紧紧盯住银行高管和政府官员,拿来一块又一块等待转手套利的土地。从政府对土地立项到成功拿地、转手、退场,当然这样娴熟的操作需要深谙土地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

这样一个转手赚进100%的利润是很平常的!2009年初以来土地融资的“公关”明显轻松了,而且转手周期缩短,一般拿地后不出半年就可转手。比方说在上海,我们有块地是2009年上半年拿到手的,从拿到到转手不到半年,利润却达到了100%。就一个转手,自己不需要多少花费,但利润却是惊人的,这也是高房价背后一个浅显却很但残酷的现实,房地产市场真正的暴利是在土地环节。其实我们公司也有开发资格,但我们一般不愿意参与开发。因为与地皮生意相比,房产开发的利润已经非常透明了。

在获知某个区域有项目将立项后,我们就会展开公关。很多项目在立项的过程中,土地还没公开招投标,我们就已经在内部拿下了相应的地块。因此,我们“煮地”的概念与别的开发商囤地是不一样的。煮地,指的是从一块不能上市交易的土地,到合法入市的过程——这是一个连贯的程序,最终它能够使得一块毛地变成“地王”。事实上,无论是“囤地”还是“煮地”,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在房价上涨时,土地使用价格也会随之升高,开发商就会获益;然而当房价受到波动时,土地使用价格也会下降,那么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抵押品价格就会急剧下降,开发商资金链就会面临压力,也就面临了真正的考验。很多开发商希望通过建立与资本市场的桥梁来为其项目滚动输血,这样的做法同样会受到挑战,上海曾经的首富周正毅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周正毅,靠开“阿毛炖品”饭店起家,在2003年成为“上海首富”。他的发迹秘诀也很简单,用银行抵押贷款收购烂尾楼,通过上市公司来套现,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周正毅凭借旗下4家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行业之间构筑“圈地—借贷—圈钱”资金链,并不断使得资金雪球越滚越大。但最终东窗事发,周正毅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被定罪,正说明了这样“跑马圈地”、“大干快上”的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

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稀缺,房子的供需矛盾始终存在,因此开发商的日子从来没有难过过……房地产业真正的危机还没有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泡沫,只是泡沫没有破灭而已。如果不能直面这道坎,不能实实在在地追求“健康财富”,那么,倒下的不会只是周正毅一个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